地级市六盘水扶贫改革惊动中央
4月11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康养胜地·中国凉都”踏春行大型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的20余家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记者、网络名人共同走进六盘水。在为期两天的采访中,中央和地方媒体、网络名人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向外界传递六盘水在“三变”改革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成绩。
活动中,采风团深入扶贫开发一线,一边观看现代化的科技大棚,一边思考着这幸福的生活源自何处。
中国文化报记者胡克非表示:“这是第二次来到普古乡感受震撼,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业态完善基础设施较好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都有了生动的实践,六盘水后发赶超优势明显。”“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如今的六盘水是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基础设施的改善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六盘水立足生态,资源两大优势积极加快走出去引进来,脱贫致富走上快车道,老百姓有福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益传播部主任马强说。“这里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得很精准,正真把实惠落到老百姓身上,很到位,每项工作做得很扎实,没想到大山深处有如此巨变。我们将利用这次难得机遇,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手段解读好脱贫攻坚的娘娘山的“三变”,推广娘娘山的脱贫攻坚经验。”农民日报记者王艳深有体会地说。“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一组数据,普古乡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700元到现在的过万,甚至更高,这就是三变政策的巨大效应,我们要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把六盘水以及盘县取得的成绩向网友们展示,让大家关注贵州,关注六盘水。” 央视网记者王玉西说。
说到六盘水“三变”扶贫就不能忽略陶正学。这位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企业家,凭着独特的眼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富裕不忘乡亲的他,带着亿万家产回乡创业,带领全村群众拔“穷根”奔小康。
“我16岁就离开家乡打工,搞过铅锌矿,开过煤矿,办过洗煤厂……一个人富裕了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是我的责任。”陶正学正是在这样的信念下走上了回乡创业的道路。
回乡创业,陶学正瞄准国际定位,立志将娘娘山打造成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观光园。如今这里已经出具规模生态,旅游,经济,文化叠加效应越发凸显。
“一个地级市缘起的改革惊动省里、惊动中央——2015年11月27日,中国凉都六盘水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创新成果,被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及,这一成果离不开‘陶正学们’的努力。”经济之声记者张莉感慨说。“娘娘山精准扶贫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党建引领是关键。陶学正倡导的联村党委机制就是最好的例证,扶贫开发离不开党组织的的示范指导,用党建带动群众思想建设,从思想脱贫到产业扶贫,普古乡的探索有意义。”中新社记者周佳佳说。“这里的环境非常好,可能受制于宣传力度,建议要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宣传,把我们这里的美丽宣传出去。”著名媒体人老徐时评说。
参加本次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纷纷表示,六盘水的生态环境、自然风光令人向往,相信在六盘水,不仅能体会到扶贫攻坚的艰辛和成效,更能体会到六盘水正抓实干、干劲十足、求真务实的作风。
据了解,近年来,六盘水采取转思路、转路径、转方法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把沉睡资源、分散资源通过确权、评估,以资产形式参股到一定的经营主体里,把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量化成股金,进入经营主体。然后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参股、技术参股、资源参股、房屋参股、劳动力参股等成为股东,首先把农民整合成专业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的形式参与到新的经营主体。“三变”改革以产业为平台、以股权为纽带,把千家万户集中在平台上,把各方资金集中在平台上,把区域资源集中在平台上,形成平台经济,增加了经济主体收入、集体收益和群众收益。群众以股民身份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平等经营、平等合作,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原题为《“凉都踏春行”——中央媒体、网络达人聚焦六盘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