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丁荣军:我见证“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丁荣军院士2012年10月30日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仿真实验室工作中,侯艺兵摄。本幅肖像收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系列画册卷10总第1787页。
原标题:丁荣军:我见证了“复兴号”创新全过程
我叫丁荣军,来自中国中车。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电力机车专业的大学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从事轨道交通传动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被誉为轨道交通的大脑和心脏,它也推动了举世瞩目的“复兴号”动车组的诞生。
图为CR400AF和CR400BF“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华丽亮相。陈涛摄
去年7月2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安排“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开展体验运营,通过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综合评估。专家多方评估一致认为,京沪高铁满足按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运营要求。9月21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成功在京沪高铁上实现350公里/小时的旅客运营速度,京沪高铁全程运行时间缩短为4个半小时。
首趟北京南开往上海虹桥的G123次“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驶出济南西站。杨宝森摄
我想到了2004年,当时中国的高铁技术还需要引进,外国公司则坚决不予以转让。通过多年探索,我们由研发控制技术逐步延伸到研发大功率器件,如今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绝对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差。“复兴号”的奔驰让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引领”,轨道交通技术在高铁上开花结果,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上的列车乘务员检查行李摆放情况。姜超摄
很多人对“复兴号”的创新历程非常感兴趣。“复兴号”从初始研发到去年“上线”,大概花了5年时间。5年前,科技部开始立项,组织了国内51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括企业的创新中心参与其中,项目研发团队中有1500多人是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其中不乏中国工程院的佼佼者。我所在的中国工程院机械和运载学部负责咨询、研究、评审等工作。历经2-3年的基础性课题研究,铁路总公司和国家铁路局商议,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提出顶层要求,目标是提升车本身的性能,真正达到350公里运行时速。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上的列车乘务员为旅客提供饮品。姜超摄
作为“复兴号”的旅客,我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是,“复兴号”车厢内的美感大大提升,也更加舒适,车辆行驶的平稳性更好了。从车的设计来说,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减震,专家们都做了很多工作。以前因为车速太快,“和谐号”上的信号跟不上,用手机打电话总是断断续续,“复兴号”让通讯不中断。我们还在研究让“复兴号”接入视频媒体。除了以上技术外,通过研发,我们让“复兴号”的电磁干扰小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铁,人均能耗节约了17%,保证了350公里运行时速的经济性。因为目前350公里/小时的速度等级在国际上是没有标准的,中国走在了最前面,所以我们对“复兴号”上84%的技术标准进行了创新。另外,研发过程中产生的1000多项发明专利,构成了“复兴号”扎实的技术体系。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餐车吧台。陈涛摄
运行的“复兴号”并没有停下技术研发的脚步。目前,永磁驱动系统已经装车,正在接受考核,400公里/小时的变轨距车甚至是超越600公里/小时的磁浮车正在研发,高铁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技术也正在研究。对于人工智能在高铁方面的应用,技术人员也有新的想法。比如,在未来,乘客走上高铁如走进家门,不仅有个性化的娱乐设施,甚至车窗就是电子屏幕,轻轻松松就能忘却旅途的疲劳……
首趟北京南开往上海虹桥的G123次“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停靠在北京南站准备发车。杨宝森摄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由原来的技术跟随到现在与发达国家并跑,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领跑。这些年,随着“复兴号”的上路,我深深感到国家的强大,高铁人也碰到了很好的时机,铁路的大发展使我们技术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我相信,中国的高铁技术一定会为全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