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医药舆情 > 正文

12.1艾滋病日掀“关艾”热潮 健康知识传播需“常态化”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6-12-08
导读:11月28日至12月4日期间,医药行业热点话题主要包括艾滋病防治宣传、“降糖灵”被叫停以及太极集团核心产品上质量黑榜。 12月1日艾滋病日掀起“关艾”热潮,主流媒体集中从艾滋病感染人群、感染途径

  11月28日至12月4日期间,医药行业热点话题主要包括艾滋病防治宣传、“降糖灵”被叫停以及太极集团核心产品上质量黑榜。

  12月1日艾滋病日掀起“关艾”热潮,主流媒体集中从艾滋病感染人群、感染途径、呼吁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等角度对中国艾滋病防控情况进行报道。

  11月末,由于“降糖灵”乳酸酸中毒风险较大,国家食药监总局发文全面叫停相关原料药、制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近日,太极集团产品多次登上质量黑榜导致品牌信誉度下滑,“这种靠肉眼来检验的标准不完全客观”的回应叫板监管部门不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均遭到质疑。

  【医药行业热门话题解读】

  1.12.1艾滋病日掀“关艾”热潮 健康知识传播需“常态化”

  2016年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消息指出,内地艾滋病感染者中,有三成的人不知道自己“中招”,而15-24岁的年轻男病患人数更是激增,情况令人担忧。

  舆论关注:青少年感染艾滋病持续上升 中老年感染创新高

  社会各界借助“12.1艾滋病日”呼吁关注艾滋病防治。从主流媒体的报道角度看,校园青年学生HIV感染率上升、中老年人艾滋病感染创新高、HIV传播途径等中国艾滋病疫情发展状况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小心艾滋,年轻人!》、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文章《性观念开放,性知识落后!他们是艾滋病感染重灾区……》等文章指出艾滋病疫情在青少年人群中上升较快,并且由于中老年群体缺乏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这一群体感染数量上升。此外,媒体的报道也紧密围绕艾滋病预防这一主题,呼吁提升自检、自查意识,加强青少年性教育。

  微信公众号承担了传播艾滋病相关科学知识的重任,从呼吁安全性行为、艾滋病传播方式辟谣等与个人切身利益关联性较大的角度切入,增强科学话题亲和力,促进艾滋病相关科学知识进一步传播。例如微信公众号“果壳网”发布《我们为什么谈“艾”色变?艾滋病感染者明明可以活得很健康》等文章阅读量均达到五万以上。在人们接收信息方式趋向多元的情况下,微信公众号逐渐成为防治艾滋病的重要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舆情分析:健康知识传播应“常态化”

  受12.1艾滋病日影响,每年12月艾滋病防治问题的舆情热度总会掀起小高潮。对比2015年与2016年舆论关注情况可以发现,青少年群体的感染数量不断增加连续两年受到媒体热议,提升艾滋病防治宣传愈发紧迫。首先,艾滋病防治相关舆情关注时间点主要集中于12月,其他时段艾滋病防治的相关宣传总体较少。公众艾滋病防治意识提升,相关健康知识传播更应注重“常态化”。例如由政府牵头联合学校、行业协会等机构将健康知识的传播贯穿整年,提升公众艾滋病的防治意识。其次,创新宣传内容,突破单向传播方式。近几年主流媒体艾滋病防治相关内容同质化严重,青少年群体感染数量、疾病传播途径、明星代言、呼吁加强教育等内容千篇一律,再加上宣传方式的单向化,民众防治艾滋病意识难以获得有效提升。相关监管部门可以积极采取互动式的推广方式,增强话题吸引力。

  2.“降糖灵”被全面叫停 舆论或持续关注生产企业召回情况

  11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称苯乙双胍可导致乳酸酸中毒,发生率较高,临床价值有限,在我国使用风险大于效益,决定停止苯乙双胍原料药及其制剂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其中“苯乙双胍”又叫“降糖灵”,经常被不法分子使用,曾多次被曝光在保健品中存在非法添加苯乙双胍的行为。

  舆论观点:“降糖灵”早已在业内引起争议 

  《健康时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的报道中均提到,此前多位医生撰写的文章中均论述了“降糖灵”的风险。《健康时报》报道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曾在《警惕苯乙双胍导致酸中毒》一文中指出,苯乙双胍在国外一些国家已经被禁用,只是由于价格便宜,在我国有些地区还在使用。《南方日报》援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莹的观点指出,在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苯乙双胍已经被禁用,我们国内的大医院已基本淘汰此药。《新京报》也指出,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魏立民曾在《河北日报》上刊文称糖尿病患者常因应用双胍类药物(主要为苯乙双胍,即降糖灵)而诱发乳酸酸中毒,当肾功能不全时,其在体内蓄积,体组织中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而产生大量乳酸,引起严重的乳酸酸中毒。

  舆情分析:媒体集中关注用药风险 考验企业管理能力

  华润双鹤等生产相关制剂的企业在媒体报道中被“点名”,食药监总局要求生产企业负责召回目前市场上还在流通的药品。地方媒体着重报道相关药品的药店销售情况、医院使用情况;财经媒体则对企业的销售业绩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给予密切关注,药企面临经营管理方面的舆论压力。

  近期部分药品因不良反应过大而被食药监总局警示或禁止,生产企业被要求召回相关药品,短期内负面关注度提升,并可能因召回工作落实不到位再遭质疑。由于媒体报道中还强调了不法分子将“降糖灵”非法添加至保健品中,“降糖灵”被禁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有可能蔓延至保健品行业。今年以来,国家食药监总局先后发布警示呼吁关注新复方大青叶片的用药风险、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严重不良反应及超适应症用药风险等等,引起媒体集中关注用药风险。药企的社会责任、产品召回能力、终端产品销售情况的监测能力受到考验。制药企业唯有落实召回,并进一步提升药品不良反应上报、警示消费者用药安全的社会责任担当,才能真正消除负面舆情隐患。

  3.太极集团屡登黑榜品牌信誉度下滑 转变态度方能化解危机

  11月2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5家企业29批次药品不合格通告,其中太极集团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1401003批次的小儿咳喘灵颗粒因性状不合格上榜。随后太极集团发布公告,直言“这种靠肉眼来检验的标准不完全客观”,并称涉事产品在省级药检部门的检验中质量合格。

  舆论观点: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业绩不佳

  太极集团针对本次监管部门的检查回应称“这种靠肉眼来检验的标准不完全客观”不受舆论认可。媒体采访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产品检测过程严格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的”。产品上黑榜引发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的负面舆情发酵。《北京商报》评论称,多年业绩低迷再加上产品质量频繁出现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中国网财经也认为太极集团虽然头顶“西南地区龙头药企”光环,其业绩颓势在几年前已经显现。此外,太极集团跨界饮料,宣传营销方式也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表示药企跨界做饮料,打着治病或者保健旗号噱头进行营销,消费者未必买账。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认为太极集团产品“太极水”在水源地、水中包含元素以及企业品牌影响力上均不具备卖点。

  舆情分析:品牌信任度下滑 态度不正加剧危机

  太极集团“这种靠肉眼来检验的标准不完全客观”的回应被媒体评论称为“与监管部门掐架”、“拒绝认错”、“登黑榜嘴很硬”,应对不力恶化了舆论环境,加剧品牌危机。媒体针对企业经营业绩、宣传营销方式、产品质量等问题展开质疑,给企业舆情应对进一步施加压力。回应态度问题是造成企业多方面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太极集团的回应没有让公众感受到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的重视态度、对消费者的负责态度以及对监管部门合理监督的尊重态度,反而给人留下推卸责任的印象,使得应对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品牌信誉。对于企业而言失去信任,舆论形象修复之路将更为困难。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