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医药舆情 > 正文

云南白药大尺度混改出炉 雾霾天“抗霾药”引争议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7-01-12
导读:2016年12月30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拟通过增资形式,引入自然人陈发树控制的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国企最大尺度混改引发关注,新华都是否能释放云南白药潜

  2016年12月30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拟通过增资形式,引入自然人陈发树控制的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国企最大尺度混改引发关注,新华都是否能释放云南白药潜力,促使老国企焕发新活力成为舆论期待重点。

  2017年1月9日,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国税总局、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两票制”对降低药价的作用备受舆论期待,

  近日,一篇公布抗霾药方的文章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并引起争议,商家借助热点社会话题营销,遭到“抗霾药夸大宣传”的质疑。制药企业产品营销仍需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热点话题分析】

  云南白药大尺度混改 未来市场化经营仍面临挑战

  2016年12月30日,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拟通过增资形式,引入自然人陈发树控制的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者将向白药控股增资253.7亿元,以获得白药控股50%股权。

  舆论观点:目前最大尺度混改 未来市场化经营仍面临挑战 

  民营资本与云南国资委股权“平分秋色”的国企混改成为本次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媒体形容称云南白药混改“大尺度”,被《中国证券报》评论为“国企混改突破新样本”。其对未来国企混改的示范作用以及改革后民营资本在管理中的实际“话语权”引发猜测。《时代周报》指出,作为民企的新华都未来在白药控股内部,能否实现同股同权引发外界担忧。云南白药高管实行市场化聘用,去掉以往的体制内行政级别待遇,媒体分析认为这在公司内部是否会遭遇不同意见,尚未可知。《华商报》也认为混改方案落定后,控股层面国资和民营合作面临风险,管理层面需要磨合。

  云南白药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也促使其混改与其他国企大有不同。《每日经济新闻》引用国资专家李锦的看法指出云南白药所处的保健品、日化行业竞争充分,这对国企自身的公司治理、市场化经营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需要企业更积极地改变以适应市场变化。

  舆情分析:

  在混改为云南白药注入新活力这点上,舆论达成一定共识。云南白药未来在大健康领域的整合发展受到期待,加之云南白药“老字号”所积累的民意基础,云南白药潜力有可能在民营资本的介入后进一步被挖掘释放。

  改革后经营管理的具体问题,如未来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权方面的动作,职业经理人由何方出任等方面都有可能再次促使舆情发酵,引起解读分析。企业在完善自身经营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舆论走向,与公众保持公开透明的沟通态度,完善信息的发布体系,以此掌握话语权,为未来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

  “两票制”落地 舆论期待根治药价虚高问题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7年1月9日,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国税总局、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和200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2017年全力推进“两票制”,力争2018年在全国推开。

  舆论观点:药价虚高的根源问题没有被解决

  “两票制”对降低药价的作用被寄予厚望,光明网评论指出,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除却流通环节过多之外,还与当前的“养医”现状有关。《人民日报》指出,从根源上看,还是要推行医药分开,让医院的价值归医院,药品的利益归药品。《检察日报》则认为,“两票制”固然能减少环节加价和遏止流通费用提价,但并不能触及或深度触及腐败回扣药价、高额流通费用等环节中很不合理的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网还分析指出,“两票制”推行,还会造成一些医药流通企业“走投无路”,1.3万余家医药批发企业被淘汰,容易让流通巨头形成市场垄断。此外,目前药品主流营销模式--代理制也有可能因此消亡,最终加大和延长新品进入市场成本和时间。

  舆情分析:“两票制”降药价作用存在争议

  央视曝光医生收取药品回扣事件余波未平,医药行业针对药品价格改革的举措牵动人心,引起强烈关注。舆论场中,“两票制”对降药价的实际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围绕药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落实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方面,社会各界展开激烈地讨论。这一方面反映出“两票制”仅仅只是药品价格改革的重要一环,持续加大医药反腐力度、促进药品招标采购信息公开等配套落实措施和政策也需要紧密跟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根治药品价格,舆论期待相关部门拿出决心,从根源找出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并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华北地区雾霾肆虐 “网红”抗霾神药引争议

  据《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报道,近日,一篇公布抗霾药方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文章中介绍,该抗霾药方系同仁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肖延龄、总中药师崔庆利共同研配。该药方名为抗霾清肺饮,包含6种中药。近期华北地区雾霾肆虐,抗霾药一经推出引发极大关注。

  舆论观点:“抗霾药”实际效果值得商榷

  抗霾药在舆论场中引起极大的争议。有网民调侃称“中药能抗霾?就是个心理安慰吧”。《北京青年报》采访陆军总医院中医科的欧阳欣大夫指出,该药不可能阻止人体吸入雾霾,或者保护人体不受雾霾伤害,但对于缓解雾霾引起的咳嗽等症状具有一定作用。《新京报》指出,从药性上看,这个处方确实具有清热解毒、清肺利咽的功效,但要说具有抗雾霾的功能,却值得商榷。

  舆情分析:健康信息传播 秉承科学严谨态度

  商家借助雾霾肆虐的契机推出新产品,本是为了促进产品形式创新,利用中医药的优势积极服务大众健康。然而,由于目前雾霾这一话题持续积累了较强的负面情绪,雾霾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也一直在舆论场中受到热烈讨论,促使“抗霾药”一词的敏感度增加。“抗霾药”一词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加上人们目前对抗霾产品的期待值过高,导致药企在推广“抗霾药”时引起误解,并遭到质疑。

  制药企业本次遭到质疑,首先反映出企业在产品宣传中没有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如同《新京报》所指出的,药品推广必须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医学认证的过程,在缺乏基本的临床数据的前提下,就向社会宣称具有抗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严谨的。药品、保健品与普通食品不同,不严谨的产品宣传营销有可能对大众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其次,药企对产品推广的风险预判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本次药企陷入风波的原因看,企业产品推广忽略了药品名称会给公众带来误解这一风险,低估了抗雾霾产品的敏感性。从本质上看,药品、保健品的宣传推广属于健康信息的传播,企业应衡量以普通公众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是否会带来严重的误导,并引发不良的社会效应,在宣传推广时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避免误导公众,引发质疑。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