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阿: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在山东东阿,文化当先,悄然改变着广大农村的人文风貌和乡土风情。
“我们县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将这些文化瑰宝完美融入到乡村生活和社会发展中。”东阿县委书记雷霞说。
从“榜样带动”到“全民参与”
冬意渐浓。陈集乡李庙村支部书记李玉亮穿梭在葡萄大棚之间,步履匆匆。他是村民的好村官,记挂着村里的葡萄大棚;他是父母的好儿子,时常陪父母唠家常,还照料着父母的3亩玉米地。“爹娘生养我们,孝顺他们是应该的。”李玉亮的话很朴实。
古训如清风,从来德润身。李玉亮的妻子说:“他心里装着爸妈,有什么好吃好喝的,也是第一时间给老人送过去。”李玉亮的孝不止体现在自家父母身上,还体现在全村老人身上,以至于很多老人家里有什么困难,也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李玉亮。他还提议拿出部分集体经费,每年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过九九老人节,为他们发放日常生活必需品。
榜样的力量成风化人,村风越来越正,民心越来越齐。为让农民群众物质上更富裕、精神上更富有,东阿建设了一批乡风文明宣传文化墙,用好农村道德讲堂和善行义举榜,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同时,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并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女、好妯娌等农村身边典型评选活动,乡村文明蔚然成风。一大批文明乡村、文明示范村涌现,争当模范、争做好人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新事新办以简为风
东阿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厚养薄葬短丧”,确立了“三个延伸”“三个全覆盖”的工作思路,“三个延伸”即:在继续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基础上,提升婚丧仪式办理水平,强化仪式感,丰富其文化内涵;在继续抓好抵制低俗陋习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婚丧事高额花销的问题;在继续治理殡葬市场乱象的基础上,落实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公益墓地建设;“三个全覆盖”即在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红白理事会培训全覆盖。
姜楼镇陈店村成为该县丧葬改革的典范。该村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一处具备举行各类丧葬仪式的生态化、园林化陵地,并制定了《陈店村殡葬改革方案》,将移风易俗,丧事简办新风文化的软引导与乡规民约的硬约束相结合,倡导文明、环保的殡葬新风。同时,进行孝服改革,一律取消丧事扯孝布的习俗,村委会制作循环使用的孝衣50套,由儿女及直系亲属穿着,其他亲友一律佩戴白花,完事后由丧事委员会雇专人收回清洗存放。制度保障再加上程序减半,丧户家基本上花费6000元以内就能够将丧事办完,平均费用节省了三分之二还多。
文化激活乡村“精气神”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东阿县刘集镇政府、青州农村商业银行、东阿青隆村镇银行4家单位代表围绕“政学银一体化,振兴刘集美丽乡村”展开深入研讨,根据刘集镇区位优势、传统文化等特点,建立“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力争打造乡村振兴战略样板镇。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我们不断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乡村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慧支持和源源不断的活力。”东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杨长林对乡村的文化振兴有着自己的理解。
让传统文化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枝繁叶茂,在创新中传承与发扬,一直是东阿县努力探索的方向。在全县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码头王皮戏”、福泽湖的传说等得到很好传承,邓庙武当庙、邓庙汉画像石等越来越多的文物古迹“活”了过来。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正重获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灵魂”。(崔颖 孟凌云 记者 程鸿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