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播造林谱写美丽河南更加出彩新篇章
1978年,我国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原到山区,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
也是这一年,豫西伏牛山区,一群林业人在悄悄地做一场试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试验的成功,改变了我省单靠双脚地面造林的历史,山区播绿从此插上飞翔的翅膀!
40年来,全省飞播造林由人工模拟试验,扩大到集中连片、大规模生产应用;由伏牛山区扩大到太行、桐柏和大别山区,先后在三门峡、洛阳、安阳、新乡等12个省辖市的39个县(市、区)实施飞播作业1626.9万亩,成林389万亩,相当于建了1300多个绿博园。
实践证明,飞播造林以其速度快、省劳力、投入少、成本低、不受地形限制等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加速我省荒山造林绿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望来时路,曾经的艰辛消弥于濯濯童山。天空无痕,群山披绿,见证着如歌岁月。
初冬时节,辉县东部山区,层林尽染。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两旁树木枝叶繁茂。一只小松鼠突然从树丛中窜出来,东张西望,看到车来了,蹦跳着隐没于树林中。
见到这萌萌的小家伙,车上的人很惊喜。同行的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却笑言对它们又爱又恨。
为何“爱”?鸟鼠越多,意味着植被恢复,生态转好。为何“恨”?鸟鼠最爱吃飞播种子。飞播人有句话“松鼠横行,种子流泪”。
飞播人开始研究如何为种子套上“防护罩”?“拌上驱避剂,让鸟鼠闻了‘没胃口’。”霍宝民说,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土壤瘠薄,他们就为种子穿上“营养衣”,采用保水剂、生根粉等为种子进行拌药处理。
变化的当然不止这些。40年,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河南的飞播倍道而进。
树种在变。
数量增多。飞播初期,仅油松1个树种,后来扩大到马尾松、侧柏、臭椿、黄连木等10个树种。
结构优化。2007年,全省飞播树种实现了由以油松、马尾松、侧柏等单一针叶树种为主全部向针阔混交树种转变。
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冯慰冬表示,今后不仅要让荒山绿起来,还要美起来。在飞播油松、侧柏、黄连木、臭椿、刺槐、栾树等常规树种的同时,还将因地制宜选择连翘、红枫、黄栌、元宝枫等彩叶观赏树种。
机种在变。
服务时间最长的要数运五型飞机。30多年来,它在河南大面积荒山绿化进程中居功至伟。到了2015年,更为轻巧机动的小型直升机取代了笨重的固定翼飞机。
今年7月,太行山区又出现了无人机的身影。这种小汽车拉着就走、两人能抬着上山、可随时降落的飞播利器首飞试验成功,架次飞播面积在150亩左右,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标志着我省飞播造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探索阶段。
技术在变。
飞播造林是一项技术性较强、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播区如何规划?种子怎么能飘撒到既定播区?冯慰冬介绍,2015年,我省首次将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3s新技术应用到播区选择和规划设计中,不但节本增效,飞播还像发射导弹一样精准。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40年芳华,青丝生了华发,绿色染遍荒山。
通过“飞、封、造、管”相结合,全省已形成集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飞播林有130余处,10万亩以上的有12处,30万亩以上的有4处。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的8个县(市)建成了总面积156.13万亩的飞播林基地,创造出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统计,飞播造林使栾川增加有林地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7.5%,全县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5平方公里,农作物产量增加20.3%。
飞撒绿水青山,化身金山银山,很多飞播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新路子。辉县的万仙山、八里沟、关山、轿顶山、宝泉、齐王寨等知名景区全部集中在飞播区,森林旅游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时代变了,造林理念变了,飞播人的面孔变了,始终不变的,是那一颗颗绿化荒山的决心。
攻克飞播难啃的“硬骨头”,对飞播林进行抚育间伐,搞好补植补造,继续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未来,飞播人依然重任在肩。
冯慰冬说,我们将紧紧围绕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抓好播区选择和规划设计两个重点环节,强化飞播宣传、播后管护和试验研究三项举措,实现飞播疏林地、灌木林地向乔木林地为主的转变,飞播机型由运五型飞机向直升机、无人机灵活机型为主转变,由靠经验飞播向科学飞播的转变,由飞播造林向飞播营造林为主转变。
使河南无山不绿,让中原更加出彩,飞播人目光坚定,步履铿锵!(记者 陈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