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走廊唱响田园牧歌——河北廊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廊坊市霸州市崔庄子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图为村民在采摘金银花。贾珺摄
游客在廊坊市固安县盛世农合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基地里采摘葡萄。门丛硕摄
游客在廊坊市永清县刘街乡胜利村花卉温室拍照留念。陈辉摄
第二十二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现场。 张泰源摄
廊坊市香河县刘宋镇万亩荷塘成为京津之间的一道亮丽风景。张洎摄
廊坊市安次区朱村果农展示在自家梨园采摘的梨。庞博摄
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十分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全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高端设施农业为重点,着力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一幅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愈加清晰。
立足都市,“京津菜园”变身“休闲乐园”
走进固安县顺斋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刚刚从温室大棚采摘下来的各类蔬果正在加工配送车间集中打包,几小时后,便会出现在北京京客隆各超市的货架上。除了传统的蔬菜大棚,园区里还精心建造了智能观光温室、生态长廊、私家农场等休闲娱乐项目,以及农科高新技术展馆、技术研发中心等科技项目。
“2017年以来,以蔬菜产销为基础,我们新开发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等项目,与传统模式融合发展,效果很好。节假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500余人次,年增收10%以上。”负责人张顺斋介绍。
和顺斋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一样,从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都市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模式正在廊坊域内不断被复制、推广。
曾经廊坊的农业发展主要是瞄准京津市场需求,形成1小时速生蔬菜供应圈、2小时鲜活农产品保障圈,每年全市约有500多万吨瓜菜供应到京津市场,约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70%。“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发展方式比较单一。为此,我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全市农业产业园区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传承等相结合,推动建设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廊坊市休闲农业管理站站长赵洪波说。
按照“三河一带一纵深”(即潮白河运河、永定河、大清河三大河系流经区,环首都绿色休闲农业带和南部纵深拓展区)的总体布局,廊坊立足本地特色做好全域规划,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14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园区2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中国最美休闲农庄1个,河北省最美休闲乡村5个,河北省美丽田园3个,河北省十佳现代休闲农业园区1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7个。今年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营业收入10亿元。
做优园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蝶变
走进永清县刘其营乡新苑阳光现代农业园区,宽敞明亮的温室大棚里,红叶生菜、紫叶生菜、罗马生菜等不同品种、颜色各异的生菜长势旺盛。这些生菜不是栽在土里的,而是生长在一根根装有营养液的白色塑料管里,这是园区主推的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我们通过全栈式追溯服务平台,实现了从土壤、空气、水质、投入品到蔬菜生长、采摘、储藏、配送全过程的安全管控。消费者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查知自己购买的蔬菜产销过程的所有信息,食品安全看得见、信得过。”园区技术员王一喆介绍。
近年来,廊坊市准确把握京津市场高品质需求,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攻坚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域内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1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4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传统农业脱胎换骨,努力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廊坊市在引导各项惠农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园区的同时,市财政列支2500万元专项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在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园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认定了28个高标准农业设施园、20个龙头企业带动的规模基地、33个新型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建成的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233.34亿元,带动农民13.25万人。
廊坊还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格局,真正把园区打造成引领“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组织评选了8个“大美廊坊·最美现代农业园区”,认定了6个“引领型现代农业园区”和10个“十大主题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先进单位”,为打造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现代农业园区培树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绿色引领,规模农业向绿色农业发展
畜牧业是廊坊远村现代农业园区最早起步的支柱产业,该园区作为“中央储备肉活蓄储备基地”“国家级养殖示范场”,现有4个生猪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5万头。园区采用“畜牧养殖-牧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粪污就地消纳”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模式,有效实现了农牧生态循环、资源合理利用。
以远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基地,廊坊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及其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建设无抗安全猪肉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无抗安全猪肉的养殖技术推广,研究制定无抗安全猪肉标准、无抗低排粪污加工生产安全绿色有机肥等课题,引导全市畜牧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廊坊市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以节水、节肥、节药为抓手,缓解了农业资源利用过高、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管理等措施,开展季节性休耕制度试点,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项目,推广高产耐旱品种种植和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等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布局。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普及推广小麦、玉米、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451.1万亩次,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8个,示范面积7.4万亩。大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烟雾机、杀虫灯和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植保器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47万亩次,主要农作物覆盖率达38.04%,发挥蔬菜绿色防控引领作用,园区绿色防控技术的覆盖率达100%。
廊坊市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粪污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整合各类资金5873万元,重点推进永清、安次、三河粪污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构建集粪污收集、收购、运输,有机肥加工销售及利用和污水综合处理利用于一体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推进方案》,指导全市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全市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86.9%。从源头抓牢秸秆综合利用,以实施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为契机,成功探索出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多途径利用方式,形成了具有廊坊特色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依法依规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标准的加厚地膜,依托永清县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残留等成果推广,持续推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孙亚安张迪马珉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