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烟叶打造成致富金叶
热爱科技的人,可能会因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而认识凉山彝族自治州;喜爱美景的人,可能会因为泸沽湖而认识凉山彝族自治州。但对于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多是因为烟草而认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全国脱贫攻坚“三大主战场”之一,是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专卖专营的体制优势,将凉山打造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全国首个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州。烟草产业已经成为全州“烟农增收离不得、财政增税少不得、脱贫攻坚缺不得”的重要支柱产业。
基础投入换新颜——
古老农田,现代蝶变
凉山地区山高土薄,坡地、农田碎片化现象严重,“巴掌地”不为少见,机耕道、水渠等投入不足。要想从这碎石地里刨出金疙瘩,土地整理是必由之路。
“2005年至今,烟草行业在凉山累计投入资金42.65亿元,建设水窖、水池、沟渠、机耕道、土地平整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27.85万个,实实在在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郭明全介绍说。
在凉山州会东县移民新村,记者看到高耸的山地、规划有序的梯田、宽阔厚实的机耕道……高品质的现代农田,已经让人难以想象此地过去的模样。
“2005年以来,烟草行业在会东县投入资金7.65亿元,主要实施八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烟水项目、烟田机耕道项目、烟草农业机械项目、烤房项目、育苗项目、修复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和水源工程项目。”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说。
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让古老农田完成了现代蝶变,除了有利于烟叶种植,也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夯实基础。
促农增收见成效——
烟业为主,多元发展
“在做实主业稳增收这方面,积极推进烟叶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2017年,实现烟农收入34.23亿元,户均收入5.17万元。”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郭明全介绍说,“在做强辅业促增收方面,利用育苗工厂、烘烤工厂、基本烟田、烟用农机等,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多元产业,依托本地资源开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烘烤等绿色生产,多元化辅业经营和资源化利用促农增收机制业已形成。2017年,实现辅业促农增收13.03亿元。”
为探究烟草行业促农增收机制,记者分别走访了会理县南阁乡和冕宁县回坪乡。会理县县长陈方勇介绍说:“会理县以合作社为平台,大力推进设施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拓展多元化经营。今年全县以水旱轮作茭白种植、烤烟套种秋豌豆为重点,力争实现‘双5千万’目标。”
为了大力挖掘辅业收入增长空间,凉山州烟草行业引导冕宁县横路村烤烟专业合作社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合作社社长方云贵介绍,园区占地14.4亩,涵盖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废旧薄膜回收处理、生态有机肥生产三大功能,预计年收入220万元。
以烟叶种植为主,以多元发展为辅,这是一套促农增收的“组合拳”。在这套“组合拳”的助力下,凉山州烟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精准扶贫的基础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引领产业。
产村相融促发展——
以业留人,以人兴村
特补乃乌村位于普格县城西北部,是全国重点贫困村,千百年来,这里的发展仿佛进入了“暂停模式”。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特补乃乌村确定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定点帮扶村,之后,这里的发展就进入了“快进模式”。
“3年来,烟草行业累计投入资金3259万元,主要在特补乃乌村开展了4个扶贫项目:一是烟叶产业扶持。行业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土地整理及烟水配套建设等。二是居民住房建设。投入732万元支持农户危房重建,配套建设联户路、院坝硬化、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项目。三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05万元,开展排洪河道整治、道路交通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8个项目。四是综合工程板块。投入874万元,开展村民活动中心、乡卫生院、寨门、公共厕所修建,打造彝家风貌、新村绿化、集体果园等项目。”特补乃乌村党支部书记日黑此哈说。
过去的特补乃乌村,一些村民住的是夯土房,走的是“鸟兽道”,耕的是碎石地。如今的特补乃乌村,一座座新建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改造烟田平坦肥沃,一个个轮作大棚生机盎然。片片烟田,担担烟叶,扮出了生活别样妆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