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歌猛进,人才从哪儿来
11日,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两会“代表通道”又谈起了人工智能,还秀了把科大讯飞的翻译机。其实,刘庆峰心里有个遗憾,那就是去年,科大讯飞并没有招到足够数量的优秀人才。“今年我关于人工智能的一项建议,就是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体系,让它不再遥不可及。”
缺人,是很多人工智能企业的共同感受。
创业企业第四范式CEO戴文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果“人才”特指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就是能带领团队完成人工智能产品,帮助企业组建人工智能技术团队的人,“可能目前行业内也就是十几位。”
2018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级人工智能平台也正在打造。不过,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头活水——人才,在哪儿?
需求大,培养难,缺人!
“供需态势从工资就看得出来。中国人工智能从业者的工资比美国硅谷的都要高得多。”刘庆峰说。
目前,无论是数据处理、算法设计还是架构体系的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化全过程几乎都需要科学家的介入。然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周期漫长。于是,人才争夺战也在频频上演。“对创业公司来说,很难招到靠谱的领军人才。”戴文渊感慨。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郝跃院士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智能应用驱动、大数据积累、集成电路芯片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算法的提升。“它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交叉学科,包括数学、物理、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和大数据,以及微电子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再进一步讲,还包括类脑研究。”郝跃强调,“因为跨度大,所以培养人才的难度也大。”
“我们内部战略是‘输血’和‘造血’并存。”提到人才问题,腾讯AI Lab高级总监刘永升表示,企业要有大规模培养人工智能工程师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迭代、落地和推广,都要用到大量人才,靠引进远远不够。”
造血方面,腾讯的选择是跟高校合作,同时成立基金会资助校内的研究机构和青年科研学者。为了让人“战之能用”,科大讯飞也和中国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一起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
作为国家战略,必须人才先行
“增加人工智能人才供给,这件事情高校必须做。”郝跃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学院,今年9月,就将迎来第一批学生。
怎么把学生教出来?
郝跃认为,一方面,要做强基础,在计算方法、芯片设计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应对产业需求,联动产学研,把技术落地成产品。他建议,国家可以建设若干个人工智能示范性平台,这包括若干产业化示范性平台和若干基础研究平台,“两条腿”走路。
戴文渊想法类似。他建议,高校培养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型研究人才,这类人需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从非常基础的理论开始培养;另一类,就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也许不需要太专业的技术原理性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应用——找到自身学科与AI的结合点。“从这一角度来说,每个学科都能‘+AI’,培养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意识和知识储备。”
刘庆峰则期盼政府也能做些什么,比如国家相关部委联合支持“人工智能尖端人才培养计划”,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研究与融合创新应用进行定向支持。“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必须人才先行。”他说。(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