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梅访华,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原标题:宋鲁郑:梅姨访华,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1月31日-2月2日,梅姨访华。
十九大以来,西方大国特别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竞赛般地访问中国。英国由于落到法国的后面还抱怨不已,大吐醋水。
英国如此失落,自然是有原因的。它显然还很不适应今天自己的国际地位,很不适应中英特殊关系的式微。
遥想卡梅伦当年,面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游说盟国的压力,面对著名知华派学者沈大伟在西方最权威的《纽约时报》发表《中国即将崩溃》所造影响的压力,毅然决然带头加入亚投行,一举成为他宣称的“西方对中国最有力拥护者的国家”。
英国沦落至此,不由得令人感叹一个国家命运翻转之迅速和无常。2016年6月之前的英国可谓意气风发,势头无两。其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之好、优势之明显,难有国家出其右。它不仅和美国继续保持着特殊关系,还是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并拥有欧盟庞大的市场。同时它通过加入亚投行以及卡梅伦力推中英“黄金十年”,从而又和未来的超级大国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特殊关系。可以说当时的英国已将全球三大经济体均拉入自己囊中。
这个态势甚至把华人界的投资之神李嘉诚都忽悠了,他从中国大量撤资投入英国(由此可见,政治人物可以信口开河,学者可以理念至上,商人可是一定得务实啊)。因为当时全球一致唱衰中国:经济下滑、人民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股市动荡。
然而,6月份的脱欧公投却一下改变了英国的国运:它失去了欧盟的身份和市场。本来就处于多重危机(经济危机、难民危机、民粹主义崛起、种族问题、恐怖袭击)困境的欧盟对英国是极为痛恨,十分强硬。随后卡梅伦辞职,新上任的梅首相在签约前11小时叫停了中英之间标志性合作项目——欣克利角核电站,当时中方高层代表已启程前往英国。虽然两个月后重新批复,但中英关系特别是两国互信已经受到严重影响。
紧接着美国特朗普当选,令关系最密切的英国尴尬不已。虽然梅成为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位访问美国的外国领导人,但双方的特殊关系却同样受到重创。因为此时的英国特别需要自由贸易,以弥补退欧的损失,为此英国甚至表示要加入美国已经退出的和英国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TPP。另外英国社会对特朗普极为反感,双方屡屡发生对抗。伦敦穆斯林市长萨迪克•阿曼•汗多次表示不欢迎特朗普:“不会铺红地毯,他也不该来”。所以她向特朗普发出的访问邀请,迟迟无法兑现。最新的一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美国驻英国新大使馆启用,特朗普对此讽刺挖苦之后,自然是拒绝出席。
本来,仓促成为首相的梅在几个月后进入状态时,也试图重振中英特殊关系,一再表示要访问中国。而此时,确实也有了机会。据BBC报道,2017年5月份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已经邀请梅首相参加。只要她出席,将成为2017年第一个访问中国的西方常任理事国,而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西方领导人。这样,中英特殊关系就能得到恢复,并获得不亚于“亚投行”的红利。更重要的是,2017年还是双方建立大使级关系四十五周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梅未能成行。
不过,英国毕竟是老牌的西方大国,全球纵横开阖数百年,仅就与中国交往而言,它的好运气还没有完全消失。法国领导人虽然在十九大后比英国同行先到了中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中国的好意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别说没有当年戴高乐的政治智慧、远见和勇气,就连昔日的卡梅伦也远远不如。除了送匹马和炫耀一下自己努力学汉语——以为这就能把中国搞定,根本就没有任何突破。现在机会轮到英国了,就端看它能否再为天下先。
除了英国老牌大国的传统和积淀,还有几个能促使英国继续敢为天下先的原因。
一是英国脱欧后的困境。英国脱欧一年有余,英磅已经下跌13%。这对于以金融业为经济核心的英国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英磅下跌也导致物价大幅上涨。脱欧前英国通货膨胀仅0.5%,一年以后就上升2.9%,到2017年年底上涨到3.1%,达到六年来最高,也大幅高于英格兰银行将通货膨胀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同期英国工资上涨水平只有2.1%,大幅落后于通货膨胀。民众生活水平受到直接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得不十年来第一次宣布加息!加息又导致房屋贷款利息增加,每月的还款金额就会上升。对实际收入在下降的英国民众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脱欧之前,英国经济复苏强劲,增幅居欧洲之冠,然而脱欧后即开始下滑。虽然还没有出现负增长,但增长已经乏力。如果和欧洲对比,其退欧影响更为显著。2017年第二季度,欧元区增长幅度连续第二个季度相当于英国的两倍。而前几年,英国是发达国家中经济增幅最快、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国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虽然全球经济都在提速,而整一年英国的投资环境却极其糟糕,原先预期投资增速在6%,但目前仅在2.1%。
可以说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在恶化。衡量经济和民生的汽车销售下降5.7%,房地产投资在脱欧的当年就狂跌30%,一下倒退五年。虽然有外资进来抄底,但首都伦敦的楼价却出现0.5%的按年跌幅,是8年来首次。
尤其重要的是,许多金融巨头和公司开始撤离英国。英国摩根斯坦利CEO罗尼(Rooney)在脱欧一个月后就公开表示:“英国不再是欧盟成员,我们在伦敦做的工作将不得不转移到欧盟。”德意志银行警告称,超过4000个工作岗位将会从英国搬到法兰克福或其他欧盟的金融中心。美国银行摩根大通也准备把超过1000名银行家从伦敦搬到都柏林、法兰克福和卢森堡。而还继续在伦敦建新总部的高盛也表态,在马德里、米兰、巴黎和其他欧盟城市,集团需要更多人手。
据巴黎大区议会主席佩克雷斯2017年11月公布的数据,由于英国脱欧,巴黎大区已经稳获来自英国的2500个金融业工作岗位,他还誓言要将巴黎建成明日金融业中心。2017年11月20日,27个欧盟国家通过投票为两家总部位于伦敦的监管机构选出了总部新去处: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将落户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而欧洲银行管理局(EBA)则选址巴黎。
要知道金融服务板块雇佣超过100万员工,给英国贡献1/8的GDP,一年缴纳税金高达660亿英镑,是政府税收总额的11%。很多银行在伦敦驻扎超过几十年,一些美国投资银行欧盟员工的87%都在伦敦——因为在伦敦进行的资本市场活动占欧盟市场整体的78%。但这都已是昨日黄花。
在这里,我必须加一个感叹。中国和西方虽然制度不同,但都主张人民当家做主。以英国脱欧来看,西方这种人民当家做主的方式,也就是它们这种民主无法避免全局性或者叫颠覆性失误,而且一旦发生,就无法纠正,没有纠错机制,一错到底。
二是梅首相个人的政治前途需要。
梅成为首相后,先是在对华关系上表现前倨后恭,进退失措。她2016年7月以强硬姿态突然暂停欣克利角C核电站计划,但两个月后在杭州参加G20会议时,却对中国重申两国处于“黄金时代”,十天后就达成新协议。
2017年初,她又判断失误,提前进行大选,结果反使保守党失去单独执政的权力。在选举过程中又接连发生恐怖袭击,而此前她曾长达六年担任内政部长。这都对她的声望和能力造成重大损害。
后来她又第一个访问美国,但却未能稳定住两国关系,还由于她的退让引发国内反弹。到今天,特朗普仍然拒绝访问英国。
和欧盟谈判上,没有多大底牌的英国也只能一步步退让。分手费欧盟报价600亿英磅,英国立场是200亿,最后以500亿英磅英国大幅度让步告终。而在其他问题如爱尔兰不设“硬边界”、在英欧盟公民权益保障都是英国妥协。
可以说,无论外交还是内政,梅首相都乏善可陈。
在这种情况下,梅必须有突出政绩才能应对党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在欧盟、美国都已经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中国自然成了英国的重点。
现在,机会也确实来了,抢在前面来到中国的法国并没有抢得先机,英国又迎来了“亚投行”时刻。英国只要继续发挥卡梅伦时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魄力,打出中国需要的牌,就又能迎来新机会。这一次梅首相是重蹈“一带一路”峰会覆辙,还是从哪里倒下就从哪里爬起来,不妨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