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瓶瓶罐罐”的洁特生物,或披着“生物医药”外衣闯关科创板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简称:洁特生物)是一家主要从事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生物培养和液体处理两大类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据了解,公司曾于2015年12月登陆新三板挂牌,2018年8月摘牌后转战科创板。据上交所公告,公司将于2019年11月12日上会接受审核。
我们深入研读公司的招股书后发现,公司的主营业务或与科创板的行业定位不符,或成此次上会的实质性障碍。此外,公司报告期内还存在研发占比较低、生产人员薪酬偏低等问题。
主营“瓶瓶罐罐”,却顶着“生物医药”光环硬闯科创板
首先来看公司的产品线。据招股书披露公司报告期内的产品包括耗材类产品与仪器设备类产品,其中耗材类产品每年的销售收入占比都在99%以上,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耗材类产品中液体处理类耗材收入的占比在60%左右,生物培养类耗材的收入占比在30%左右,这两类耗材构成了公司的核心产品线。
那么这两大类耗材又主要是些什么产品呢?据披露,液体处理类耗材包括移液管、离心管、冻存管、过滤器、培养液瓶等,生物培养类耗材包括细胞培养器、培养皿、培养板、培养瓶、三角瓶等。换句话说,公司的主要业务其实是生产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瓶瓶罐罐,而并非直接从事生物医药相关业务。
如此看来,公司似乎更像是一家通用制造类企业,但在招股书中,公司却将自身定位于广义范畴的“生物医药”领域。我们来看看上交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中对“生物医药”的定义。据《推荐指引》第六条规定: “生物医药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学药、高端医疗设备与器械及相关技术服务等”。公司可能并不属于上述生物医药四大范畴中的任何一个。从这一点来看,洁特生物似乎达不到科创板的上市要求。
不过,敢申报科创板,公司自然有自身的理由。据公司披露:“公司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因而符合科创板定位。”这句解释很有“艺术”气息,换句话说,公司申报科创板的理由是科技前沿企业都会用到实验室耗材,因此符合科创板定位。
若按照公司的逻辑,那么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来申报科创板了,中国舆情网,譬如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台的桌椅制造商,为实验室供电供水的能源企业,甚至为实验人员提供外卖的餐饮小贩等,这些公司是不是也可以来科创板试试呢?他们可以在招股书中披露:“主营业务面向科技前沿,面向高科技企业,符合科创板定位!”
我们再来看看公司的技术水平。专利技术是科创板另一重要的参考要素,公司的技术门槛是否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呢?我们深入研读公司的招股书后发现,竟然公司无法全面披露主要竞争对手,原因竟是“企业数量众多,难以准确统计其具体数量”!
据公司披露:“目前,我国生物实验耗材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由于资金和关键技术的缺乏,生产工艺略显粗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数量众多,难以准确统计其具体数量。”此后在问询回复中,公司又披露,“统计显示目前国内销售与公司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为1439家,剔除贸易商后,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数量约为318家。”如此看来,公司所处的实验耗材这一行业似乎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市场上的生产厂家非常多,而且以小型企业为主,科技含量可见一斑。
最后我们看看公司的研发投入如何?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6年至2018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62.25万元、786.99万元和86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5%、4.71%和4.16%。目前,科创板申报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了13%,与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差较大,而且公司的投入占比还逐年下滑。
生产人员薪酬存在端倪,今年第二季度平均工资离奇偏低
除了公司的科创板定位或有不妥外,我们发现公报告期内的生产人员薪酬情况也存在诸多疑问。
先来看公司发布的招股书申报稿,据申报稿披露,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3月的员工人数分别为200人、221人、249人、486人,2019年1-3月的员工人数与上一年度相比翻了一倍多,其中生产人员人数362人。对此公司解释:“由于境外客户业务订单持续增多,为保证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公司经综合评估对生产模式进行了调整,自2019年3月起终止了劳务服务采购,以招募自有员工替代,因此公司员工人数在最近一期增幅较大。”
我们再来看公司近期发布的招股书上会稿,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6月的员工人数分别为200人、221人、249人、530人,其中生产人员人数403人。基于上述两本招股书的描述,我们简单平均计算,大概可以得到2019年4-6月的公司平均生产人员人数大概在380人左右。那么公司生产人员在2019年前两个季度的薪酬水平如何呢?
对于第一季度,我们在问询中找到了直接的披露。据公司陈述,公司生产人员2019年1-3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5091.65元、4307.82元、5872.2万元。据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广州省市城镇私营单位职工月薪为5600元/月,仅与公司2019年的薪酬水平相当,可见生产人员的整体薪酬偏低。作为一家科创板拟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薪酬水平是否合适?
此外,我们发现2019年2月的生产人员薪酬明显低于1月与3月。对此公司解释:“公司的直接生产人员薪资采用计时工资与产量奖金相结合的薪酬方式 ,受春节假期停产的影响,生产工人实际有效工作天数较少,在生产淡季生产人员的工资水平会有所下降。”
那么再来算算第二季度生产人员的薪酬水平。据申报稿披露,公司2019年1-3月主营业务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为199.49万元。据上会稿披露,公司2019年1-6月主营业务成本中的直接人工费用为645.01万元,可以算得公司4-6月的直接人工费用为445.52万元。上述提到2019年4-6月的公司平均生产人员人数大概在380人左右,因此每位生产人员在第二季度的薪酬大概在3900元。
这就让我们感觉很奇怪了。公司第二季度生产人员的平均月薪不仅远低于当地薪酬水平外,还远低于公司第一季度的生产人员薪酬水平,甚至还低于生产有效天数较少的2月份,这显然不太合理。对于如此异常,公司并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至于是否存在压低员工薪酬调剂利润,还是另有隐瞒,恐怕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