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运“让爱回家 温暖过年”系列报道之三: “绿白蓝
“今年回来吗?”
面对视频电话里关切的问候,李斌沉默了。
电话那一头,是老家年迈父母一年中最大的期盼;这一头,是疫情威胁之下“就地过年”的号召。这一问,着实让在外地工作的李斌犯了难。
春运,是每个奋斗的“外乡人”逃不开的年度话题,也是疫情笼罩下全社会面临的一次“大考”。在“就地过年”“错峰出行”的号召下,今年的春运注定有些“不一样”。
数智技术,筑起春运“绿色”防线
“不同于往年,今年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运行情况下开展的春运。”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王绣春这样定义道。
据交通部门预测,春运人次虽与往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与平常相比却依然有不小的增长,尤其是节后返程较为集中。
出行路上,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戴口罩、测体温、勤洗手,尽力配合防疫措施。与此同时,电子客票、刷脸进站、智能消杀机器人等一系列新科技手段的加强运用,在调控客流以及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春运出行筑起一道无形的“绿色”防线。
就拿疫情期间出门必备的“健康码”来说,拥有“绿码”,已成为顺利出行的必要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春运工作和加强春运疫情防控的意见》,要求加快推动“健康码”全国一码通行,提高人员通行效率,避免因扫码查验等引起人员聚集。
旅客在广州火车站使用身份证登记和核验健康码(受访者供图)
没有“健康码”的老年人怎么办?考虑到这一问题,多地进行了针对性的“适老化改造”,通过开通无健康码通道、保留人工服务窗口等方式,方便老年人顺利出行。
1月28日春运首日,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的“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就在广东省汽车客运站长者绿色通道正式启用。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年长旅客将身份证“零接触”放在识别设备上方停留2秒,“粤康码”信息会实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持有绿码的旅客便能实现快速有序通行。
除了通过健康码把好防疫关之外,无接触出行也成为今年春运的一大特色。公路、铁路及民航等部门纷纷通过推行无纸化电子客票等数字化科技手段,帮助旅客最大程度实现无接触出行。
“刷脸”“刷码”等数字化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大量应用,让春运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的同时,也越来越人性化。
12306售票系统能自动识别60岁以上老年人旅客,优先安排下铺,并为一份订单含多人同行的老年人自动分配相邻座位,为老年人的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
此外,为了实现春运期间快速通行、无接触安检,部分火车站还首次启用了“无感安检门”。旅客在过安检时,只要将身份证携带在身上,经过数据安检门,工作人员就可在后台直接看到旅客的身份信息,查验旅客是否存在体温异常、是否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等情况。这种“即走即测”的无感安检门,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安全检查”双重环节,在春运人流量加大的情况下,方便旅客快速通过,进一步缓解进出火车站排队的情况。
今年春运,通过“无接触”“自动化”“人性化”的“数智出行”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不可替代的科技力量。
生物技术,守好出行“白色”防线
春运期间的车站机场人流量密集,身穿连帽隔离衣的白衣天使们忙碌在进出口、安检的各个关卡,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洁、安全、放心的出行环境。
在春运期间人力紧缺的关键时刻,“机器人”来帮忙了。沈阳、南昌等多地的候车室内,旅客可以看到智能消杀体温监测机器人往来穿梭,全天24小时在候车区域内流动消杀,并随时检测旅客体温。
在机器人的助力下,春运坚守病毒消杀这道外部防线;同时,通过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全社会从人群内部也筑起了一道无形的“生物防线”。
2020年4月2日,全球第一个新冠疫苗获批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2020年6月23日,全球第一个新冠疫苗启动Ⅲ期临床试验;2020年6月24日,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依法依规审批开展紧急使用;2020年7月份开始,多个疫苗陆续在境外开展Ⅲ期临床试验;2020年12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第一个国产疫苗正式附条件上市……
回顾中国疫苗的研制进展,这“飞”一般的研发速度,让中国疫苗在春运前夕实现大批量上市,为今年春节期间的防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安排,客运一线服务人员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力争春运开始前实现“应接尽接”。同时,重点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种正有序开展。
截至1月31日,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累计接种数量已经超过2400万剂次,为阻隔病毒的传播,树起一道隐形屏障。
同时,流行病学的防控手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聚集性疫情调查、传染源的追踪、密切接触者的检测、大规模核酸筛查等手段,积极采取主动发现病例的措施,将防疫的关口前移,促进了病例的早期发现,这也为春节期间的防疫打下一个更加健康的基础。
病毒消杀、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这种种医学和生物技术手段,为春运出行构筑起一道“白色”防线。
春运期间,北京站提高了站内的消毒频次,对重点公共区域和重点部位每2小时消毒一次。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科学应对,巩固防疫“蓝色”防线
做了核酸检测,接种了新冠疫苗,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事实上,我们仍然需要佩戴口罩,依靠一张张“蓝色面孔”守好全国人民共同铸就的“战疫长城”。
2021年春运于1月28日正式拉开帷幕。准备登车的旅客全部佩戴口罩。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指出,目前对新冠肺炎病毒致病机理、流行规律等还知之有限,人群对新冠病毒普遍易感,新冠肺炎疫苗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尚需时日,在人体内抗体存续时间仍然未知。特别是接种疫苗后,仍会有少数接种者不产生抗体或者说抗体的滴度不够,仍有感染的风险。另外,重点人群的接种刚刚开始,大部分人仅接种了一个剂次,疫苗的保护作用在目前来看还不充分。
此外,新的变异病毒传播力增强,寒冷天气也更有利于病毒在外环境的存活,这些都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因此,春运期间个人出行更要科学应对,加强防护。专家建议,出行尽量错峰出行,并且全程做好防护,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同时所有人仍要遵守当地的相关的防控要求和规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疫情防控效果。
出行途中,如何守好“自我防护”这道防线呢?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表示,如果要返乡,一定要提前做好出行规划,及时关注目的地疫情变化和疫情防控的政策措施,多关注交通部门的出行提示。若无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等可疑症状,可正常返乡,若出现可疑症状,建议居家休息和就地就医。如果乘坐私家车返乡,一定要做好私家车的通风换气,并且乘坐人员下车进入公共场所时要佩戴口罩,返回车辆后建议先用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乡,回家途中就要全程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减少因就餐而摘口罩的次数和时间,并且勤换口罩。注意保持1米安全距离,尽量不和其他候乘人员扎堆,保持手部卫生,不要到处乱摸乱碰,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要及时联系工作人员,要一直保持佩戴口罩,并到指定隔离区休息。
相关新闻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云游博物馆|这9个关于牛的“冷知识”,您知道吗?
- [资讯前沿]每年组织实施百项左右重大项目山东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成色
- [资讯前沿]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建设
- [资讯前沿]中国信通院获国际授权 维护工业互联网标识专属国际数据标识
- [资讯前沿]生态科技营造美好家园(开卷知新)
- [资讯前沿]老年人享受网络便捷 残疾人开起网红小店 体验“科
- [资讯前沿]“点燃梦想,创新未来”:中国未来科幻传播发展研讨会在线召开
- [资讯前沿]2月天象:两颗红星把月“拱”,元宵月儿十六“圆”
- [资讯前沿]夯实基础研究 中国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
- [资讯前沿]春节疫情防控怎么做?钟南山最新研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