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击碎的心 他拿AI去缝合
“回国是必须的。”面对记者的提问,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海归”教授任志洪言语坚定。
疫情期间,任志洪及其团队组织全国3000多名心理咨询师,为各类群体提供每天24小时网络化心理援助。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日均服务人数最多的网络心理援助。
“应该站出来做些事情”
研究心理疾病网络化干预的“80后”任志洪,在美国两所名校从事博士后工作两年多,有不少从事心理服务的社会实践经验,犹如一名“心灵捕手”。
“美国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70%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国内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却很少从事具体实践服务。”任志洪坦言,正是通过中西比较发现,我国的心理咨询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促使他决定学成归国。
回国一年之后,任志洪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
“当时就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直觉,觉得应该站出来做些事情。”任志洪言语淡然,却透露着责任与担当。
重大疫灾之下必会有大量的心理援助需求。曾为世界军运会心理咨询工作负责人的任志洪,积极参与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咨询热线筹建中。依托协会、师生、校友等力量,不到一周时间,就招募到专业资质优良的志愿心理咨询师400余人,督导师100余人。2020年1月31日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开通,免费向公众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任志洪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心理干预系统,一开始也遭遇了“投诉”:热线接通前的机器语音提示语,给人冷冰冰的感觉。
如何让咨询者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任志洪“脑洞大开”:举办一场最美指导语线上大赛。300多名咨询师参赛,经过评选,三条“最美最甜”提示语上线。
“我现在情绪稳定了,不会采取极端方式。”一天,热线接到一名咨询者的电话,她专门来电致谢:“我要对上午帮助我的咨询师表示感谢,谢谢她给予我的帮助,给了我安慰和力量。”
任志洪说,接到咨询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时,会第一时间把这种好消息在团队内分享,振奋鼓舞士气。
7万余人次来电,满意率超94%
一根热线的背后,团队的付出少为人知。
“每天不足6个小时的睡眠,其他时间都守在24小时运行的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前。”作为平台咨询负责人,任志洪要掌握平台运行状况、倾听求助者心声、解决各种问题,充当着“发动机”“降压药”“润滑剂”等多种角色。
很快,这一热线成为国家卫健委重点推荐、湖北省卫健委唯一官方热线。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也在此基础上建成,面向一线的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等重点人群,提供专业精准心理援助。
让任志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名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已治愈出院的医护人员在来电中自述:疫情期间,一直在医院工作,从被确诊到出院,总担心自己不经意间感染到其他同事,抑郁感无法摆脱。
任志洪慢慢为她做起心理疏导:作为被感染者,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属正常心理应激反应。作为助人者,自己被传染了,没有抱怨,却心存担心传染他人的内疚感,令人敬佩。面对这名医护人员的内疚情绪,任志洪耐心倾听陪伴,让她慢慢接纳自己,不再自责。
“热线开通以来,共呼入7万余人次,心理援助满意率达94%以上。”任志洪说,短时间内组织起强大的咨询团队,在美国简直不可思议,受法律等限制,咨询师甚至不能跨州服务,“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希望培养更多心理咨询人才
任志洪分享了一个热线开通伊始有意思的故事:早期热线医务人员呼入者占比甚少,甚至方舱医院里心理治疗师现场咨询都“没生意”。任志洪想,远程的热线可能更是无人问津。
然而,热线网络的文本咨询却骤然上升。
原来,文本咨询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且听不到”的模式减少了咨询者的隐私顾虑。医务人员、私密空间较少的方舱医院患者不少都选择了这种求助方式。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要承受倾听者的负面情绪压力,任志洪保持着健身等习惯自我解压。作为一名心理咨询督导师,他也一直在做心理咨询师关怀项目,确保团队不会被击垮。
如今寒假已至,任志洪却没有闲下来。他举办了寒假网络培训,培训更多中小学心理咨询师,服务青少年。
任志洪说,伴随着未来公众对心理咨询需求的增长,希望投入更多精力,培养更多年轻的心理咨询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