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创新谈)
培养创新人才,要将科学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周期,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
又到暑假,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博物馆迎来参观高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利用假期徜徉科学的海洋,体验技术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中国舆情网,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近年来,围绕青少年开展的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科普不再局限于课堂以内,还拓展到课堂之外。除了父母、老师,科学家、科技馆、科创平台也纷纷加入,过去纯知识导向的科学传播正在不断创新。有学者指出,高质量的科普正在朝着思维导向或者科学方法导向、科学精神导向的模式转变。在获取知识无比便捷的数字时代,青少年不再只满足于“是什么”,而是将目光和注意力转移到了“为什么”,这种注重成因和经过的思维导向类科普,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养成创新的思维模式。
参天大树始于稚嫩的幼苗。培养创新人才,要将科学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整个周期,孩提时代是最好的起点。不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更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前不久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旨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中,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地位永远不能忽视。许多科学家回忆起童年时光,经常提到的是父母在科学书籍阅读方面的引导,滋养了他们的好奇心。还有人说小时候在家里摆弄音箱、遥控飞机,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从而为后来从事科研工作埋下伏笔。学校也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孩子光有好奇心还不够,往往需要借助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把乍现的创意、灵光留存下来,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从社会的角度,一场生动的科技创新比赛、一次充满趣味的科学创作活动,都有可能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作用。青少年只有亲手做了、亲自写了,才能更有参与感,科学知识才更有“黏性”。博物馆、科技馆作为天然的科学传播阵地,要想方设法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提升参观体验;科幻科普作品也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帮助青少年增强知识储备,激发好奇心。
面向未来,应尽快在全社会构建起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的有效体系,让青少年在科学的花园中尽享科学之美,体会创新之乐,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9日 19 版)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自动化码头助力运能提升
- [资讯前沿]六部门联合发文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 [资讯前沿]中国航天员群体:浩瀚太空书写忠诚(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
- [资讯前沿]每年组织实施百项左右重大项目山东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成色
- [资讯前沿]每年组织实施百项左右重大项目 山东以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成色
- [资讯前沿]提升冬奥项目赛事转播与内容生产能力 5G高新视频实验室落户北
- [资讯前沿]智慧综合能源站:区域电网安全效益“双提升”
- [资讯前沿]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发展了?是什么限制了孩子
- [资讯前沿]工业机器人打造智慧物流中心效率提升4倍
- [资讯前沿]国家超算深圳中心计划2年内提升计算能力至少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