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奋斗者”号上奋斗者的奋斗(“四深”领域这样创新①)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3-07-04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当前,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近期,本报对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进行采访梳理,向读者展示中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讲述研发生产中的奋斗故事。

  ——编者

  

  广阔的海洋蕴含丰富的资源,深邃的海底充满神秘与未知。近年来,中国深海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了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正是中国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一项重要代表。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伟,他是“奋斗者”号研发团队中的一员,也曾作为“奋斗者”号主驾潜入过万米深海。让我们听听张伟伴随“奋斗者”号筑梦深海的故事。

  不断创新 精益求精

  “奋斗者”号的外观看上去像是一条圆头圆脑的绿色大鱼。这条了不起的“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深潜里程碑。

  2016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立项。

  2020年11月,“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1年3月,“奋斗者”号正式入列中国科考重器矩阵;同年8月,“奋斗者”号进行科考应用“首秀”。

  今年3月,“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本航次中,“奋斗者”号总共下潜63次。本航次的成功实施,则标志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运维体系走向成熟、稳定,并将中国载人深潜科考由马里亚纳海沟拓展到全球多个深渊海沟,开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和万米载人深潜的新征程。

  一项项耀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新型钛合金材料制作成抗高压的载人舱,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深渊复杂环境下的高精度航行控制,水声通信系统助力万米海底声像实时传输……“奋斗者”号是国际上首次可以同时搭载3人下潜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它所应用的每项技术都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成果。

  张伟所参与的是“奋斗者”号电气系统的研发。

  “奋斗者”号由锂电池供电。张伟告诉记者,潜水器下潜到万米深度,从布放、到海底作业、再到最后回收,大概需要13个小时。这期间,潜水器内的电气系统要保证持续工作,电池是核心。所以,“奋斗者”号所用的锂电池在成组前,都要严格进行十几项安全检验,还要进行超过万米压力环境下的安全测试。

  而万米深海产生的巨大的水压,对载人潜水器的供电系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张伟讲解说:“在1万米深处的海底,水压接近1100个大气压。但由于潜水器整体的体积、重量都有严格要求,所以我们没办法为电池单独做一个耐压舱。于是团队研发了油浸耐压型锂电池。上百块单体锂电池分若干组排列,中国舆情网,模块间隙充满了油,以实现压力平衡。”

  “奋斗者”号上还有几百根电缆要直接泡在高压的海水中。在高压、高盐的恶劣环境中,电缆很可能会产生短路、绝缘等故障,造成设备功能失效,更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电解腐蚀,危及潜水器耐压结构的安全。如果是在陆地上,电缆设备的绝缘性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各种仪器来测量,但在海底环境工作时,如何检测设备绝缘性能呢?

  张伟和研发团队成员针对这一难题,建立了一套基于绝缘检测的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并研制了一套智能化的检测装置,实现了载人潜水器的电气故障诊断。

  “这套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潜水器上所有用电设备的状态,如果出现绝缘问题,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提醒潜航员及时进行故障应急处置,实现了潜水器在高压环境下实时在线供电安全性检测、故障定位和隔离。”据张伟介绍,从“蛟龙”号研发时,这套诊断系统就已开始应用。此后,系统又不断升级改进研发。“现在,这套设备已经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比如最开始设计的系统,还需要潜航员自己去操作、判断信息,对潜航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也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但现在,应用在‘奋斗者’号上的系统已实现了自动在线监测,能更加及时地发出预警,有效提高了‘奋斗者’号的故障诊断能力,缩短了维护时间,在保障潜水器快速故障定位和安全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秘深海 勇担重任

  对普通人来说,万米深海是一片难以想象的神秘世界。但张伟曾跟随“奋斗者”号多次潜入其中,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张伟描述,因为载人舱内是常压环境,所以人坐在潜水器里下潜,在身体上是没什么特殊感觉的。但从听觉和视觉上,潜航员能明显感受到海中环境的变换。

  “坐在潜水器里潜入海底不同的深度,能听到载人舱壳体因为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吱吱呀呀的声音,还能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海水中光线的变化。”张伟说:“从浅海下到深海,阳光的穿透力会逐渐减弱,到海下200米左右时,基本没有什么光线了。到了海下1000米,已是完全漆黑一片,这时我们能从窗口观察到一些会发光的生物。等再下到万米深海,仍然会有丰富的生物,比如透明的海参,形状像弯钩一样的钩虾,还会有一些奇特的、叫不上名字的海洋生物。深海的地形起伏也很大,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陡峭,覆盖着厚厚的沉积物,这里还有很多人类未知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潜入未知的深海,这样的经历既很难得,同时也责任重大。每次下海,张伟都心存敬畏。“作为潜水器设计人员,我跟随‘奋斗者’号深潜,主要是在海试阶段,来检验设备是否合格,后续是否能顺利交付使用,所以责任很重。”

  能肩负这份责任,首先要对潜水器有全面的了解。

  在“奋斗者”号陆上联调和水池试验阶段,张伟就经常加班加点坚守在一线。水池试验完成后,张伟已对“奋斗者”号每条电缆、每个信号的况熟记于心,当发生问题时,他总是能快速定位故障点,高效地解决问题。

  正式成为“奋斗者”号主驾前,张伟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理论培训,主要是熟悉潜水器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细节、操作方法等。特别是要学习在各类故障况下,如何正确处置。

  张伟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何时、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一定要准确判断、精细操作、沉着应对。他记得,有一次在万米下潜的过程中,“奋斗者”号深度接近9000米时,忽然听到一声非常响的声音,载人舱也感受到了明显震动。怎么办,是否需要返航?作为主驾驶,张伟必须对潜水器状态迅速作出判断,确保所有人员和设备安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