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要做到党员心坎上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聚焦党建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讲述干群故事,体悟工作得失,反映百姓诉求……自今日起,本刊开辟“党建札记”栏目,以记者一线视角,记录行走基层的见与闻、思与悟。敬请关注。
前不久,在辽宁本溪基层采访,听到一次让人难以忘怀的社区党课。主持人朗诵起几篇“入党申请书”摘录,投影屏幕上闪出了泛黄的入党申请书照片。几位老党员顿时热泪盈眶,“这让我们想起了自己入党的初心初衷;工作可以退休,党性不能退休!”
还有一次,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道的玖伍书城,书城一角是党建文化基地,走进红色文化长廊、体验室,展现的党的伟大征程,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这样的载体、活动、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建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得到扭转。不少地方人、财、物也逐步向基层倾斜,基层无人无力抓党建的现象大为改观。不过,作为党建大厦的一砖一瓦,基层党建怎么抓、怎么行之有效、怎么能做到党员心坎里去,仍是个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的课题。
在很多地方,党课、载体、活动等自选动作,紧扣时代脉搏,紧贴党员心弦,回答时代之问,解答党员之惑,自然受到大家欢迎。不少党员擦净了那颗“蒙尘”的初心,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提高了党员战斗力。但也有一些地方,基层党建的活干了不少,却走不进党员的内心,工作没做到党员心坎上。
笔者观察,一些地方的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几种不良倾向:
工作形式化。有的地方党建工作,初衷不是为了提升组织力,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提升为民服务能力,而是为应付甚至是对付上级检查。党内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活动,首先考虑的是应对上级的年度检查。党规上上墙、活动拍拍照、学习念文件,费时费力的活动一个也不搞,文件之外的话语一句也不说。
活动表面化。有的基层党组织,既不坚持群众需求导向,也不坚持问题导向,热衷做表面文章,简单过关,追求和上级交办的规定动作“严丝合缝”;对群众、辖区组织的需求不管不问,自弹自唱、自吹自擂,不愿也不会去调动辖区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党员、群众的关系,不是鱼和水,而是蛙和水,“弹跳力”惊人。
载体新奇化。一些地方抓党建工作,不是扎扎实实打基础,而是一味求新,挖空心思设载体,一味追求各种新技术新模式,花样翻新,活动搞得呼呼隆隆。
内容娱乐化。有的基层党组织打着增加吸引力的旗号,以文体活动代替学习教育,以游戏、娱乐代替党课和组织生活。有的企业基层党组织为了吸引人参加,还搞抽奖,发奖品,把组织活动庸俗化。
选点盆景化。有些地方为了出成绩,“以点代面”,追求“特色”,选取亮点,打造“盆景”,所有的好政策都砸到那几个基层党组织上,忽视了基础,覆盖面远远不够,“点好面差”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基层党建迎接检查时,一样都不缺,有的甚至还走在前面,工作做在了嘴上、制度挂在了墙上、体会记在了本上,就是落不到实处,进不到党员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曾批评有的干部“不会说话”: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在有的地方,基层党建工作也是这样,和老党员打不开话匣子,和同龄党员放不下架子,和年轻党员没共同话题,一句话——“对不上茬”。
基层党建是篇大文章,也是一门很讲艺术的工作。不是做了就好,而是做好了才好。怎样做好,怎样在人心里垒起一座坚固的思想大厦,与新时代的要求合拍,这是个大课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3日 17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