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产业+搬迁+就业打出脱贫“组合拳”(2)
同时,针对瑶族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住新房守陋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瑶族群众在种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养成教育、扶贫知识、内务整理、感恩教育、禁毒防艾等方面开展培训,让瑶族群众逐步摒弃“等靠要”思想,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对瑶族妇女开展“好媳妇”培训班,使瑶族妇女学会“孝”和“爱”的同时,还学会种植养殖技术。参加培训的瑶族妇女学到技术后,在村寨传授,在家里传授,积极影响邻里和下一代。目前,共开展了21期瑶族群众技能培训,867户1512人参加培训。
江城县的瑶族属“直过民族”,生产方式以刀耕游猎为主,全县共有1131户4987人(有劳动力28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809户3758人。脱贫攻坚中,江城县对瑶族群众进行帮扶,目前,对616户2604人瑶族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瑶族群众从高山区搬迁至公路沿线和生产生活条件方便的产业区内,实现了瑶族群众的“安居”梦。在“安居”的同时,对“乐业”进行了整体谋划,通过采取就近就地购置产业基地、对产业地面积户均不足5亩或人均不足1亩的瑶族群众补齐产业短板、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等措施,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确保了稳定可持续收入。目前,瑶族群众就地就业和劳务用工1700多人,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2000多元。
创建扶贫车间 抓好素质提升
江城县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6%。针对江城产业基地面积大的特点,结合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单一、就业不稳定的实际,把产业带动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了群众的增收问题。
目前,江城县共有产业基地面积110万亩,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云胶江城公司、中澳农科、牛洛河茶业等企业。江城县积极筹措资金,把地处山区、生存条件差的少数民族群众搬迁到公路沿线、农业企业产业基地中,使他们成为产业工人,在搬迁中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目前,共搬迁42个贫困村1798户7058名贫困群众从事橡胶、茶叶等种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基层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就业扶贫。充分利用当地企业提供的稳定就业岗位和季节性就业岗位,创建扶贫车间12个,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安排产业基地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2752人,有力发挥了就业增收促脱贫作用。
江城县建立了“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成立深度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培训中心,制定贫困群众素质能力提升计划。
针对少数民族家庭实际情况、劳动力结构特点、培训和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有培训意愿群众“应培尽培”。
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和技能送到老百姓手上,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开展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开展各类网创培训7期,参训人员近1200人,推进江城农产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上线,帮助部分农村青年走上了创业道路。2014年至今共培训375期4738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82人次。
推广普通话是江城县提升群众素质的特色工作之一。江城县以学生为切入口,深入边远村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带动家长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向群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过去相对封闭的贫困群众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转移就业打下基础。2018年以来,贫困群众参与居住村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