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国内舆情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智能+”,更应重视安全挑战(2)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9-03-25
导读:这些政策能够引导和助推相关产业的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我国也发布过一些文件。然而,当前立法中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存在比较大的空白,这也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面临的共同难题。吴沈括说。

  “这些政策能够引导和助推相关产业的发展。关于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我国也发布过一些文件。然而,当前立法中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问题还存在比较大的空白,这也是全球人工智能的法律治理面临的共同难题。”吴沈括说。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入,其附属的相关风险也日益凸显,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治理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法律治理呈现出哪些趋势,现实中又有哪些需要迫切注意的问题?

  吴沈括认为,人工智能立法治理上可能会呈现出三个趋势:一是立法将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比如,针对自动驾驶、机器人、生物识别等领域颁布一些规范性文件,立法监管也会更加多元;二是立法将与产业特性紧密结合;三是立法将以规范为主,监管则重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引。

  “由于法律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考虑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立法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尽量实现产业应用与风险前瞻的恰当平衡。在确定监管什么内容、如何监管以及怎样执行时,要把握好力度,不宜影响产业的发展活力。”吴沈括说。

  杨正军说,从行业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应该加强个人隐私安全管理。他建议,隐私保护应从立法监管和技术能力提升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条款分散、不成体系的现状,加快统一立法,明确数据不当收集、使用、泄露等的责任,同时也要界定好数据归属权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加强新技术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应用。

  数据的合理合法收集是数据利用的前提。专家表示,我们不应回避智能化与隐私安全保护的冲突,而应积极作为,找到智能时代技术应用与风险防护的最大公约数,为智能生活保驾护航。
编辑:陈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