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经济的动力之源(2)
今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达到19.5万亿元人民币。内需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常态,“购物车”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汽车、手机等诸多消费品类中,中国都是全球最大市场,消费额占全球比例约30%。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赵同录表示,随着新兴产业活力和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持续优化。以新技术为引领的相关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互联网+”促进了就业和消费扩大。
3.定力: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变
“从外部环境看,不确定性因素有所上升,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步趋缓,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从内部环境看,国内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经济运行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困难仍然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
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对此早有预判、做了充分准备: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破解多重难题、保持经济在高基数上平稳运行,关键靠更大力度改革开放,着力抓好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放管服”改革两件大事。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从今年7月1日开始,发改委组织实施的第二批降电价措施开始执行。加之4月1日开始执行的第一批降电价的措施,两批措施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46亿元,其中降低一般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810亿元。
陈昌盛认为,目前投资有企稳的态势,减税降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补短板还有压力。中美经贸摩擦也暴露了我们的弱点,如核心技术“卡脖子”、供应链的安全等问题,这些都是下一步改革发展的着力重点。同时,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上下功夫,将减税降费的红利变为企业的有效投资,深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活微观主体的活力。
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人力人才资源丰富、产业配套齐全、新动能快速成长,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对外商投资的开放度、透明度、可预期性会越来越高,整体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
“去年中美经贸摩擦初期,有一些企业还有一定程度的担心和忧虑,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应对,目前企业应对办法更多、底气更足,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增加研发、市场多元化等多种方式积极应对,有信心把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储士家指出。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建议,“稳外资”和“稳外贸”要多管齐下。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推动新一轮扩大开放政策的落地;要着力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改变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整体提升外贸竞争力。
“顶压前行,充满信心。”展望下半年,陈昌盛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下半年,尤其是三季度的压力还不小,要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和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把稳定总需求与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结合好,下半年是可以顶住压力,较好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