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市:美丽乡村绘新卷
磨街乡孙庄村村民的别墅及庭院。
近日,走进河南省禹州市文殊镇陈南村,白墙红瓦,房屋整齐划一,路边的红叶石楠鲜艳夺目,格桑花盛开,煞是美丽。在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每家院落门口都放有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每天村中的保洁员定时将垃圾清走。抬眼向东望去,山岭上种着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层层叠叠的绿叶将山坡装点得青翠欲滴,一派美好的田园景色。
不止陈南村,在禹州市各村相似的场景很多,也共同谱写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禹州壮丽画卷。
近年来,针对城乡环境不优、生态建设滞后的问题,禹州市积极探索,以改厕、改水、治污、治脏、治乱为着力点,打出了“垃圾分拣处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荒芜宅基地整治”“排前路修建”“五美示范庭院创建”等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全民参与、齐抓共管、长效运行”的工作新路,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了“村庄美、环境美、田园美、庭院美”的目标。
今年6月26日,河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在禹州市召开,与会人员观摩了该市火龙镇刘沟村、鸿畅镇李金寨村、磨街乡玉泉村、夏都街道办事处华庄社区、神垕镇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现场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给禹州带来的变化。在现场会上,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介绍,禹州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三农”工作的有效抓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综合施策全面推进
实施“三边三化”“四区四化”“两治一拆”以及“三治一提”,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以“三边三化”(路边、河边、山边的洁化、绿化、美化)、“四区四化”(市区、镇区、城乡社区、矿区的洁化、绿化、美化、硬化)、“两治一拆”(治超、治污、拆除违法建筑)以及“三治一提”(治山、治水、治矿和文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禹州市委书记王宏武介绍,全市把45条省、县、乡道,14条主要河流、38座大小水库,以及中心城区、22个镇区、679个行政村(社区)、220个各类矿区全部纳入治理范围,逐镇、逐村、逐矿、逐路、逐河建立工作台账,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直至问题全面解决。
为实现农村环境卫生跨越式发展,禹州市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设立卫生监督岗,确保活有人干、事有人管。按“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的运作方式,除城区配备1680名保洁员外,为22个乡镇的625个行政村(社区)配备2786名保洁员,每个保洁员配备有保洁车、清扫工具等设备,每个乡镇配备了垃圾转运车辆。在现有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基础上,又新建一座日处理能力300吨的压缩式垃圾处理站。
“我们村有5名保洁员,每天把村子打扫干净,把各家各户的垃圾送往村头的垃圾分拣站。”在火龙镇刘沟村,保洁员朱丰君一边清扫着路面一边介绍,有专门的公司把垃圾拉到市里集中处理,每户每年交10元的卫生保洁费,村里管理使用,账务公开,贫困户减免,提高了群众参与保洁的意识。
今年以来,禹州市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运作、强化监管考核”的运行机制,对于垃圾处理费用,由市财政拿大头,镇政府拿小头,群众再拿一点,建起了垃圾处理的资金保障机制,来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
立足各村风貌特色,禹州市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引导乡村科学制定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规划,使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按“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铺开”的思路,禹州提出走好“先进村、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群、美丽乡村群示范区、美丽禹州”逐级提升的“五步棋”战略,优先打造了以鸿畅镇南田庄村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村,以方山镇庄沟村为代表的矿山修复转型发展示范村,以鸠山镇下泉村为代表的山村旅游示范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群,通过典型引路,禹州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雁阵效应”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特色品牌”,目前,成功打造禹州市人居环境先进村558个、美丽乡村235个、美丽乡村群23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2个,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个;创建省级生态镇8个、省级生态村34个;20个村被列入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神垕镇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为有效保证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以来,禹州市通过安排市、乡财政资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争取“美丽乡村”奖补资金等途径,累计整合资金12.2亿元,以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财力保障。目前,全市679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实施了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所有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村内的主要街道和公共活动场所夜间照明达到80%。
因地制宜各个击破
实施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农村改厕
“要想富,先修路。”禹州市坚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富民产业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靠拢连接,形成四通八达、交替循环的公路网络,解决了农村发展“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采取“社会捐助一部分,乡村补贴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市财政奖补一部分”的方式,灵活多样地开展排前路硬化,直接打通了连接民心的“最后一米路”,目前,全市硬化排前路1000多公里。
路通了,乡村发展有了活力,而发展中存在的农村污水问题也亟待解决。禹州市及时实施了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探索切合农村特点、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及路径。
刘沟村是拥有百年豆腐制作历史的小村庄。“原来刘沟有两个‘有名’,一个是豆腐有名,一个是脏乱臭有名,因为制作豆腐的污水乱排乱放、臭味远播,不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品质,更制约了豆腐产业的发展。”火龙镇党委书记朱国贤介绍。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2013年以来,刘沟村启动了“三治理一提升”工程,即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散煤燃烧治理和产业提升。在治水方面,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8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日处理能力150吨的污水处理站;在污水处理站北侧,建设了微型湿地花园,让水体再次过滤、沉降杂质。村里还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员和本村豆腐作坊捐助了100余万元,配套铺设了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使全村的生产生活污水得到及时处理。
环境改善的基础是处理好垃圾问题。禹州市加大探索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实行“管干分离”,形成了符合禹州实际的垃圾处理“三全”模式,即全填埋、全消化、全运走,用科学的办法有效解决垃圾处理的“出路”问题。“市场化运作后,各乡镇从原来组织、实施、考核清扫保洁和收集清运垃圾转变为单纯的监督管理,打破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管干一体模式,有效提升了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提高了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增强了广大群众爱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自觉性。”禹州市委农办主任杨辉介绍,去年6月,禹州市还被住建部确定为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良好的厕所环境能直接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为补齐农村厕所短板,禹州市采取了“试点先行、梯次推进”的办法,第一批选择6个乡镇8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第二批16个乡镇各选择1个村作为试点村,之后在全市铺开。目前,禹州第一批改厕工作已全部完成,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28.4万农户的改厕任务。
在磨街乡玉泉村,禹州市无害化瓮型化粪池协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双瓮和三瓮式无害化化粪池的使用原理,其成本低,易改造,可有效防止粪液泄漏,控制蚊蝇滋生等特点,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我们村改造了厕所、厨房和院落,户户建有沼气池。”玉泉村村民刘占涛说,厕所改为水冲式,厨房配上了沼气灶,院子按标准改造提升,生活环境明显上了档次。
变靓变美荒地变身
大刀阔斧地向荒芜宅基地和荒芜空间“开刀”,注重河道功能恢复,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行走在禹州大地上,城区居民小区内干净有序、鸟语花香,乡村里村容整洁、错落有致;辖区内省道、县道、乡道两旁绿树成荫,游园、景观带内花木葱郁、景色宜人……这是禹州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来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以前,村里有许多宅基地都荒着,杂草丛生。如今,经过统一的规划与改善,环境是越来越好了,我们也觉得心里畅快多了。”郭连镇课张村村民郑新爱对现在村里的环境连连称赞。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中,禹州市不少党员干部发现,农村空心村、空壳房、旧宅基地较多,这些老房、旧宅基地长期闲置,破败荒芜,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改善整治工作的进展。为此,禹州市“以点带面”求突破,大刀阔斧地向荒芜宅基地和荒芜空间“开刀”。
禹州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安排专人进村入户对闲置的老宅基地调查摸底,排查出荒芜宅基地11000多处。根据荒芜宅基地的不同特点,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分类整治。对平原村、健身广场较少或无健身器材的村,建设游园、花园,协调相关部门安装健身器材,满足群众健身、游乐等需求;对林木较多的村,修建羊肠小道、摆放石桌石凳等,尽量保持原生态和自然美;对基础设施较好,并且已有树园、游园的村,建设菜(果)园,满足群众种植、采摘新鲜蔬菜、水果的生活需求。
夏都街道办事处华庄社区整治荒芜宅基地121处,改建成了游园、花园、树园和菜园,争取土地整理资金125万元,破解了资金难题,补齐了美丽乡村的短板,成为因地制宜、深入挖潜、综合开发的典型。来到华庄社区,居民张彩霞正在自家门前开垦出的菜园内采摘蔬菜:“看,俺种的茄瓜,嫩得都能掐出水来!”
作为资源型城市,丰富的资源曾经为禹州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开发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禹州市开始以留住绿水青山为理念,注重河道功能恢复,实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同时多策并举,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按照“治山、治水、治矿,文化提升”的工作思路,把治山、治水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了小流域水生态环境,并对古院落进行开发性修复。
禹州市先后实施了磨街乡大木洼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大鸿寨风景区西侧黏土矿矿山环境治理恢复项目、钧瓷文化产业带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通过绿化矿山建设,真正实现了非煤矿山企业开采、加工、运输规范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破碎加工环保化、道路运输无尘化、矿区环境园林化。目前,全市投资1180万元,恢复废弃矿区70余处,有效减轻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内外兼修乡风文明
积极创建“五美示范庭院”,对传统文化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禹州市积极创建“五美示范庭院”,开展“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创建乡镇级“五美示范庭院”6.5万余户,创建市级“五美示范庭院”2000户。
在鸿畅镇李金寨村,村民谷红霞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她“四世同堂”的家里坐一坐。在她家里,各处都收拾得干净利落,尤其是4本红色荣誉证书,被摆放在客厅显眼位置,引人注目。打开来看,上面印着的是禹州市、鸿畅镇等对这个“五美示范庭院”的表彰词。
李金寨村支书李孝伟介绍,“五美示范庭院”是禹州开展的评比表彰活动,采取“分级评选、动态管理”办法,村里评选后报给乡镇,乡镇优中选优报到市里,评选成功后命名;而且对出现“滑坡”的家庭要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摘掉牌子。目前,全村已实现了“五美示范庭院”全覆盖。
在禹州西部神垕镇,古寨、古庙、古院落、古民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到千年之前。为保留这个“活着的千年古镇”,近年来,神垕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和社会资金,对神垕古镇和传统文化村落进行了保护性修复,让传统文化开始熠熠生辉。神垕镇党委书记连成涛介绍,他们还以“家在神垕,爱在神垕”为主题,开展“最美神垕人”、“神垕乡贤”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意识,培育和谐乡风民风,推动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群众自编村情村史党史,设置名人榜、好人榜、能人榜,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好妯娌”评选……在禹州市,各地以各种形式,不断汇聚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使新农村成为内外兼修的美丽家园。同时,组织实施“一道文化墙、一座村史馆、一个活动中心、一个文化体育广场”的“四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现在路通了,人能走出去挣钱了,垃圾、污水问题解决了,厕所环境改善了,整体环境变美了。”华庄社区居民边防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她高兴地告诉记者,乡里乡亲关系都比较融洽,大家平时都是互帮互助,感觉比在城里的生活还好。
环境改善了,城里来农村游玩的人就多了,村民开始有了依靠乡村旅游致富的想法。禹州市及时出台扶持农家乐发展的政策,对经营发展好、示范带动强的农家乐进行奖励。目前,全市有7家金牌“农家乐”、1家模范户和5名致富带头人荣登文化和旅游部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榜,10个村荣获“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称号。
环境好了,在外的禹州人也回来了。禹州市鼓励发展生态经济、美丽经济、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就近就业创业。如今,全市返乡创业农民已达4万多人,利用外出打工掌握的资金、信息、技术、人脉等进行创业,带动10万人实现就近就业。(记者张培奇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