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处置监管存严重漏洞 对非法倾倒须施以重拳
对垃圾非法倾倒须施以重拳
三万吨垃圾何以被抛入长江?《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江浙两地就垃圾非法倾倒犯罪链进行深度调查,发现生活垃圾处置监管存在严重漏洞,如招投标造假、接收处置证明造假、垃圾层层转包等。
网民认为,近年来垃圾跨省非法倾倒等“肮脏生意”屡禁不绝,要彻底根治此类现象,除了应施以重拳严肃问责、强化监管斩断黑色利益链之外,着力点还应放在全面提升城市垃圾处置能力上。
斩断黑色利益链
“一些地方垃圾处置能力有限,大量的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置,堆积如山,臭味熏天,既影响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也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声誉。许多城市把这项业务交由专业公司处理,即实施公共服务外包。一些专业公司受利益驱使,或就近找个地方随便倒掉,或‘一卖了之’,其中也不排除环境执法人员有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民“徐云鹏”表示。
近年来,垃圾跨省非法倾倒事件频繁见诸报端。有网民指出,这一“肮脏生意”的最大责任在源头,即输出地负责垃圾处理的机构,其在当地处理与转运他地处理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成本差异。既然垃圾“输出”有利可图,自然就会催生相关的市场。
有网民认为,整治跨省偷倒垃圾必须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坚持依法治理与基础建设并重,要加快对偷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行为的立法,严肃追究环境执法人员监管失察的责任,对所有造成环境污染的违法者施以重拳。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现无缝监管。
提升垃圾处置能力
有网民指出,生活垃圾非法倾倒案频发,与城镇垃圾处置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升城市垃圾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网民“徐云鹏”建议,学习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切实提升垃圾“内部消化”能力。加大对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技改升级,提升垃圾中转站的管理水平,统筹做好城乡垃圾处理,配套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方案,确保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有效衔接,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网民“孙秀艳”建议,通过资源共享助力垃圾源头减量,宏观层面需要政策互通与配套以及多部门联手推动;中观和微观层面,企业需要将共享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售后服务等环节,尽量统一标准,减少重复生产。总之,鼓励企业、引导公众更多地接受共享,参与共享,为垃圾的源头减量增添活力和后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