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升级助力三地协同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河北省已引进转化京津科技项目550项,吸引落户京津高科技企业1350多家。京畿大地协同创新氛围火热,在一些领域已结出硕果。比如在河北正定县就有一家来自北京的电动车高科技企业,国内路面上超过三分之一商用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都出自这里。
“北京成果,津冀转化”,这样的协同创新链条切中现实。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集聚了大量优质创新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禀赋,理应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发挥带头作用。同时,受首都产业结构、资源承载力和空间制约,北京缺乏场地建设更多实验场所或中试孵化基地,不太可能让所有创新成果全在本地转化。将这些成果辐射出去,在区域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孵化应用,是北京发挥中心作用、促进协同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种好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科技成果异地转化并非“一挪就活”,适宜的土壤环境、充足的雨露阳光一样都不能少。首要一点就是项目接受地要搭好平台、完善政策,形成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消除转化过程中的“肠梗阻”。在这方面,津冀两地已经做出不少尝试与创新。比如,考虑到起步阶段的成果转化项目风险高、支持少,直接为相关企业提供启动资金、配套测试环境、开放市场资源,以及出台契合实际的支持政策;再如,对在本地设立的高科技企业,直接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确保其持续享受优惠政策……
当然,也必须正视,目前北京外溢的科技成果,津冀承接、吸纳并转化的仍然较少。现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近4000亿元,其中京津冀区域仅占4%左右,具体到河北仅有1.2%,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在珠三角、长三角落地生根。事实上,对于科技企业而言,选择在何地产业化,除了商业楼宇、资金政策等“硬件”,完善的产业链条等“软件”更不可或缺。有调查曾指出,深圳之所以无人机产业发达,与其拥有种类齐全的无人机配件市场密不可分。同样,近些年越来越多北京高端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电动车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津冀,看重的正是当地更加成熟完备的制造支撑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地要想在更广层面推进协同创新,还需在升级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上继续发力。
协同创新是系统工程,需要京津冀一家人携手同行。加快推动区域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等工作,完善成果转化等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蓝图就能更好落地。(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