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悟空”从这里走出
科技日报上海12月3日电:11月30日,一则来自“悟空”的最新消息刷屏了——有充分数据证实,我国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开创性成果,且有可能与暗物质相关。这一成果由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悟空”号是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我国第一颗空间天文卫星,从项目提出到发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这颗卫星的“产地”就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这所位于上海的研究机构是我国最好的微小卫星研制机构之一,广为人知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天宫二号伴星、稀薄大气科学试验卫星和全球二氧化碳监测卫星等都是由这所机构研制。
11月底,记者前往卫星创新院探访,科研大厅里的卫星可真不少——SVOM天文卫星静静陈列着,旁边放着的就是天宫二号伴星……这些卫星形态各异,功能各不相同,但个头都不大。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做各种调试。在发射前,卫星要在这里的真空罐内模仿飞行轨道中的高温、低温等环境,此外,还需在这儿的振动台经过模仿火箭升空时的振动模拟,确保发射后卫星在轨的正常运作。
所谓微小卫星是按照重量划分的,重量在1000千克以下的人造卫星统称为“微小卫星”。微小卫星在功能与用途上跟传统卫星比没有太大不同,可以实现对天对地观测、通信、导航、校时等功能,还可以用在广播电视、农作物普查、天气预报等民用领域。但相比传统卫星,微小卫星又具有“快、好、省”的特点,在重量、功能密度、性价比、研制模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
正因为如此,最近这些年,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微小卫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院长于英杰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些年,卫星创新院抓住机遇,不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他骄傲的是,卫星创新院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配套、管理规范高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并拿出了一批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研成果。
著名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便是最闪亮的成果之一。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沈学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首次采用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技术,解决了复杂星上时统问题;首次采用框架面板式结构,大大降低了整星重量;首次采用功能链设计理念,提高了整星的系统集成度。
在习近平总书记二○一七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和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天宫二号伴随卫星)三项都是卫星创新院负责完成的。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悟空、墨子、天宫。
这让研究院上下骄傲又振奋。于英杰说,卫星创新院正在抢抓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契机。目前,卫星创新院正积极参与张江科学城和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同时,立足上海市发展需要,卫星创新院将卫星批量生产制造和商业化航天布局到了临港地区,将临港地区打造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