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舆情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中国自主建造、独立运行的空间站全面建成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23-02-28
导读: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郑重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几代中国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增添了又一座彪炳史册的里程碑,在浩瀚宇宙书写了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一个属于中国航天的空间站时代已经来临。

  ——编  者  

  

  【三步走】  自主研发  不断提速

  “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就永远落在后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1992年至2002年,用10年时间,完成神舟一号到四号4次无人飞行任务,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2003年到2012年,用近10年时间,先后执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九号4次载人飞行,以及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先后突破掌握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举跨越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时代,中国航天人继续逐梦太空。

  2013年神舟十号任务后,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密集执行长征七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4次任务,考核绿色、无毒、低污染的新型火箭,启用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成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突破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圆满收官。

  2020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序幕。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在20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3次飞船返回、2次舱段转位、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驻留,航天员乘组首次完成在轨轮换,突破掌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等8项关键技术,如期建成空间站,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空间站组装建造最快纪录,跑出了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出“三垂一远”测试发射、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等创新方案;自主研制出8型飞行器和3型火箭,货运飞船货重比居世界第一;创造性设计能够开展拓展实验的飞船留轨舱,建立了陆海天“三维一体”测控体系,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大协作】  步履铿锵  接续奋斗

  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系统是最复杂的。立项之初,工程有七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至十四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大协作,并不是“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合理、更科学的配置。“万人会战造神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记忆犹新。载人飞船由13个分系统组成、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时,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就用了200多天。

  2021年初,决战空间站建造的冲锋号吹响,打响了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

  “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薪火相传,接力赛跑。30年里,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新起点】  科学应用  敞开大门

  建成空间站是彪炳史册的大事,以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宏大视野来看,这又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展的初衷。

  在载人航天工程十四大系统里,空间应用系统成果卓著,充分体现出空间应用在工程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在载人飞船阶段,安排了我国当时规模最大、领域最广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计划,28项空间科学实验均为国内首次开展。

  交会对接与空间实验室阶段,安排了50余项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其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达到10-16秒量级的超高精度,伽马暴偏振仪等项目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

  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后,在空间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科学与地理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规划了覆盖面广泛的研究项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设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的实验,后续,还有望在生命、物理、天文、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国际合作成果颇丰:面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实验平台,提供航天员选拔训练和飞行机会;与法国联合开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欧航天员进行联合海上搜救训练;多个国家提出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

编辑:夏蕊娜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