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显成效
近年来,甘肃乡村游蔚然成风,乡村农家乐、田园采摘、近郊乡村游、娱乐休闲、民俗文化、城乡探亲游等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新宠”。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陈卫中说,“今年1至5月,甘肃省乡村旅游人数预计达到23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5%以上。”
美丽乡村实现精准脱贫
甘肃省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等区域,这些地方自然景观奇特,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多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花桥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曾是有名的贫困村。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汶川,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阳坝镇也受灾比较严重。2012年,花桥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出资征地,请来专业人员为花桥村进行合理规划。经过几年努力,花桥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被授予“中国茶马古道文化艺术之乡”“甘肃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甘肃省农民回乡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区”等称号。2015年,花桥村还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12月,花桥村景区正式荣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很多人回乡以后,都不认识这个地方了。”花桥村村支书田仲虎自豪地说,如今的花桥村已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呈现出“产业兴,百姓乐”的良好发展局面。
除了花桥村,甘肃省内还涌现出平凉西沟村、庆阳天富亿生态民俗村、夏河县香告村等一批特色旅游专业村,当地村民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过上了好日子。
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数据显示,2017年,甘肃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036万人次,同比增长31%;实现总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37.6%,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18万人,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7个插花型贫困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2.92万建档立卡户、12.26万贫困人口脱贫。
以点带面继续挖掘探索
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千村千面的特色乡村景观和民俗风情。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8年全省旅游扶贫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紧紧依托深度贫困地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
近年来,甘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山水,开发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的山水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农牧业生产资源,开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品农家乐”为主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旅游;依托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乡村民俗资源,开发以民俗风情、民族文化节庆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依托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以“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唱红军歌”为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
截至今年5月,甘肃省已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建成旅游专业村650个,有农家乐13937户;培育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7个,打造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个。甘肃通过这些有一定基础条件的重点村率先发展,打造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旅游扶贫样板村,以点带面,创新发展,促进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甘肃省制定了全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3亿元旅游扶贫资金,分3年在深度贫困地区扶持3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牧)家乐5000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8.5万户贫困户、3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8年,甘肃省安排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个亿,争取中央财政6.4亿元,扶持深度贫困地区1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牧)家乐1500户,全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强省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甘肃省还编制印发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建设指引》,提出了引导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建设发展的方向,规范了乡村旅游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定级标准,组织开展了乡村旅游周末休闲工程,编制了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及产品。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及天祝藏族自治县的50个村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抢抓农村“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政策机遇,结合旅游示范村、旅游专业村建设,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和农民参与度。
此外,甘肃还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培训,加强人才保障,该省在陕西袁家村建立了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已组织开展4期培训班,2018年计划培训旅游扶贫从业人员6500人。(中国旅游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