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秦皇岛:碣石山上看改革 港城变“明珠”
新华网秦皇岛8月28日电(陈延特)“风从海上来,潮起老龙头。”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秦皇岛依海而兴,以港助城,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渤海港城沐浴改革春风,在碣石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春风吹进港城“窗口”
秦皇岛开发区选址在大、小汤河之间,区域面积为1.9平方公里。资料图
1984年10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在大小汤河之间的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开了秦皇岛面向世界的“窗口”。1985年4月,秦皇岛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靠仅有的0.93亿元国家贷款,逐步完成了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首个10年,累计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内资9.07亿元,开发面积0.93平方公里,是进行基础建设、推进起步发展、实现扩区开发的阶段,也是科技创新摸索和积累的时期,初步形成了滚动发展的能力,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市坚持以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发展道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1995年,开发区率先提出“第二次创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使得秦皇岛开发区迅速发展,科研技术和产品专利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愈加明显,全区也涌现出了海湾安全技术、康泰医疗、燕大软件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主体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2005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扩区,全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展到56.72平方公里。开发区确定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引进外资项目401个,内资项目3083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8亿元,是前10年的近61倍。
2008年后,开发区进入转型期,决心调整全区产业结构,淘汰一批、转移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提出并发展数据产业,以数据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数据、新能源、生物工程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探索出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的新路径,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高歌猛进,GDP的含金量逐步提高。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开发区再扬新帆,开启“第三次创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及振兴东北计划的战略指引下,计划目标在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全部财政收入比2014年翻一番,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全国开发区排名中力争进入第一方阵。
开发区森林体育公园航拍图。资料图
如今的秦皇岛经济开发区有着中国最大汽车轮毂生产基地、北方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等多项称号,诠释了它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已成为渤海之滨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环渤海经济圈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科技创新驱动康养产业发展
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总体布局示意图。资料图
不用抽血,不用化验,戴上耳机,在2分钟内,就可检测出被检测者的身高、体重、体脂含量、血氧、血糖含量等个人健康信息。在北戴河健康示范区记者了解到了一系列新型医疗设施与技术的黑科技。
为提升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承接北京医疗、教育等非首都功能转移,2016年9月28日,秦皇岛市设立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示范区规划面积520平方公里,包括北戴河区、北戴河新区、北戴河国际机场空港区等区域,其中核心区位于北戴河新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生命健康制造业和绿色健康农业,将形成“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和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北戴河国际健康城展示中心。新华网 陈延特摄
目前,示范区已签约生命健康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353亿元。其中德国潘纳茜诊疗中心、北大未名健康城细胞制备中心、合巢生殖医学中心、生命健康产业研发与分析公共检测平台等12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医疗、康复机构入驻示范区内的北戴河生命科学园,其中8个项目已具备展示或运营条件。
不忘初心,阔步征程。北戴河新区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北戴河健康示范区不仅是秦皇岛自身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生命健康产业探路的重任。示范区计划力争在10-15年时间,建设成为我国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京津冀生物技术创新转化基地、北方生态宜养地、环渤海体育健身基地、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
通过打造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契机,发展全域全季旅游,弥补秦皇岛旅游淡旺季落差大问题,秦皇岛紧扣旅游业转型升级这一核心目标,从供给侧着力,发展四季型、融合类、新业态旅游项目,打造滨海度假、海上娱乐、康体养生、山地生态、文化体验、红酒休闲六大业态,大力推动“互联网+旅游”,打造助推器,释放发展新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