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舌战:中国学子雄辩惊世界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昔1993年,复旦大学的一支学生团队在新加坡捧回了“首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赛”的冠军奖杯。复旦的4位辩手成为那一代青年人的偶像。这场大赛的真正意义在于,中国大学生开始走向世界,与全球大学生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平台。
今建设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列入了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如今,上海高校已经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友好国际合作关系,交换生、游学、访学、留学……以复旦为例,大多数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可以参加一次国际交流学习。上海学子越来越多地走向国外,分享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感受异域文化的交流冲击,与同样优秀的国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碰撞出智慧火花。
时隔25年,当年参加“狮城舌战”的复旦大学辩论队成员严嘉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一个中国内地大学生来说,什么都是第一次。第一次拿护照、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五星级酒店……”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第一次,“与国外、境外的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尽管用的是中文。1993年9月12日,《新民晚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通讯形式报道了“雄辩惊狮城”的盛况。报道说:“若以胸有成竹、唇枪舌剑等词汇来形容4名平均年龄仅23.5岁的复旦人,是毫不为过的。他们的知名度已被新加坡等地的新闻媒介‘炒’得十分火爆。”
当年与复旦辩手交锋的对手来自剑桥大学、悉尼大学,中国的大学生第一次与世界名校的学生互比高低、各不相让。严嘉认为,与其说那是一场较量,还不如说是一次交流。中外学子的思想撞击,能够感悟到彼此文化间的不同,相互理解包容。严嘉说,记得当时有媒体评论,复旦的辩手们,展现了一种清新而凌厉的气质。“他们身着西装,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体现;他们头顶名校的光环,侃侃而谈,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当年,不仅中国学生很少出国,外国学生也很少了解中国。所以,所谓的“狮城舌战”,中国舆情网,可以说是中国学子走出国门的一次文化体验。大学生辩论赛,让国外的大学生看到中国年轻人最积极的一面:热爱读书,机智灵活,融入世界。
20多年后的上海,大学校园正在经历一次快速国际化的进程。近年来,上海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国际化重点建设工程,包括:推动上海高等学校与世界名校合作,有关地区和部门积极参与,运用新机制合作建设若干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设立大学生海外游学专项资金,每年资助本市2%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到海外著名大学、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游学、实习和见习;通过留学生教育特色精品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上海留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现在大学生的辩论赛不再那么‘火’了,说明中国学生和世界各国学生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宽了,”严嘉认为,“现在我们的子女随时可以拥有护照,随时前往世界一流名校。中国的大学生不再仅靠‘辩论’,拥有更多的方式去融入世界。”
2017年,复旦因公学生海外交流人次达到3676人次,其中本科生1753人次。2017年在外交流的本科生总数为2008人次,占一届本科生数比例约64.17%。接收各类来华校际学期交换生663人次。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透露,上海正进一步推进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包括:积极开展学生交换项目,探索与境外学校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为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上海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支撑政府决策、产业发展
- [资讯前沿]专家:中国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美国不能剥夺他国发展的正当权利
- [资讯前沿]“苏沃洛夫突击”单车赛全部结束 中国队名列第一
- [资讯前沿]中国地震局:今年以来,台湾发生四级以上地震37次
- [资讯前沿]中国平安入围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将于龙头企业生态区参展
- [资讯前沿]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在“中国不是敌人“公开信上签名
- [资讯前沿]谁说中国没芯片,中国这十大芯片公司你都知道吗?
- [资讯前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五届一次会议在京举行张庆黎当选理事会主席
- [资讯前沿]专业媒体评里加大师赛:中国选手的未来一片光明
- [资讯前沿]中国社科院:核心城市住房租金缓慢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