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一个国家靠货币贬值难以走上繁荣之路
2008年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如今转眼已10年。这一场危机也被称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金融海啸,或华尔街海啸。
人们一般认为,早在2007年关于危机的征兆就已浮现。当年,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日本、欧盟等经济体都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出现减缓。此间中国亦受其影响,经济增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大批农民工返乡,成为当年“四万亿计划”的根本背景。图为金融漫画(来自网络)。
至于这一场危机何以发生,从人的贪婪,到政府监管不力、信用评级欺诈等,都成为被讨伐的因素。极端者甚至还由此彻底否定市场经济。然而,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重挑战或“羞辱”是其致力于研究经济运行,却完全无法预测危机的到来。这约等于宣告主流经济学的失败。
今年6月,书评君曾经刊出《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作者:理查德·布克斯塔伯)摘编,对金融危机作了一种认识论理解。人的行为有其复杂性,主流经济学如果对其认定的经济假设过于自信,不承认这一复杂性,将可能继续失败。
纪录片《欺骗:金融危机真相》(Fraude: Por qué la gran recesión ,2012)画面,一位经济学者正在阐释货币政策。
而另一本译著《货币战争》
(Currency Wars)
与不少经济学者一样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信任危机,也是美元体系的信任危机。其中译书名,容易让读者联系到多年前由宋鸿兵所写、被质疑带有阴谋论的同名畅销书,但两者内容和逻辑全然不同。
作者叫詹姆斯·里卡兹,从业资本市场三十多年,作为策划和协调者之一参与了五角大楼首次举行的金融战争演习。他所说的“货币战争”,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一个国家将其货币竞争性贬值,降低成本,演变成国际经济中最具破坏性的举措之一。
国家发行过多钞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GDP上涨,真实增长有多少?哪些是通货膨胀?资产冻结,黄金被没收,资本被管制……作为一位美国人,詹姆斯·里卡兹毫不客气地对他的国家进行反思、批评,尽管他将拯救希望寄托于重返金本位有待商榷。“一个国家,是不能靠货币贬值走上繁荣之路的。”他的警示是给美国的,也是给世界上所有经济体的,包括大洋此岸的我们。而长久以来,他认为正是“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等观念,因为误判了人的行为,间接或直接支持了货币贬值、财政赤字必然带来经济繁荣的经济思维。本文内容经上海译文出版社授权摘编整合自《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美)詹姆斯·里卡兹著,凌复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7月版
美联储:是否维持了美元的购买力?
美联储经常被描述为具有双重使命,稳定价格和减少失业。美联储也被期望充当金融恐慌时的最后贷款来源,它需要管理银行,特别是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银行。
自1913年创建以来,美联储最重要的使命,一直是维持美元的购买力;然而,从1913年至今,美元贬值了95%以上。换句话说,今天要花20美元才能买到的东西,1913年花1美元就能买到。想象一下一名投资经理把客户的钱亏损了95%,你就能明白美联储如何履行了它的首要使命。
可以把美联储在保持美元价值稳定性的纪录,与罗马共和国相比较,后者的银便士保持其100%的原始购买力达两百多年,直到公元前1世纪晚期,才开始被奥古斯丁皇帝贬值。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有一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其购买力从公元498年的货币改革开始维持五百年基本不变,直到1030年的另一波贬值。
美联储的辩护者提出,美元可能丧失了95%的购买力,但工资的增加超过了二十倍,因此,工资的增加抵消了购买力的下降。价格和工资一同变化从而没有伤害的论点,被称为货币中性。然而,这个理论忽略了以下事实:虽然工资和物价同步上涨,但对各领域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这一过程会产生不该有的赢家和输家。输家通常是谨慎的储蓄者和靠养老金生活的美国人,他们的固定收入因通货膨胀而贬值。赢家则是那些使用杠杆、对于通胀有更清醒的认识并且利用黄金、土地和艺术品等资源进行对冲的人。
美联储的其他任务包括充当最后的借贷人(这意味着当所有银行储户要同时取出他们的存款时,央行应当向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收取优质的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贷,使银行得以履行对储户的义务——编注),被授权和行政部门合作来实现充分就业、增长、物价稳定和预算平衡,以及控制自有的资产负债率,等等。然而,误判是常态。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尽管随后美联储作出反应,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但到了次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图为金融漫画(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