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北京冬奥会遗产保护进行时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请知悉。 时间:2018-11-27
导读:北京冬奥遗产论坛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课题开题会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处处长刘兴华今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

北京冬奥遗产论坛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课题开题会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处处长刘兴华今天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的遗产规划管理工作正处于计划阶段,舆情网,2019年将正式进入战略计划的实施阶段,“北京冬奥会遗产协调工作委员会已正式成立,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也将于近期发布。”

北京冬奥会作为首届从筹办之初就开始落实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整合各方资源、让冬奥会能为主办城市和地区留下更加丰富的奥运财富就成为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际奥委会有一句名言‘一旦成为奥运城市,便永远是奥运城市’,是不是真正的充满着奥运精神的城市,有赖于我们把遗产工作做好。”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主任冯惠玲表示,无论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还是“新规范”,从国际奥委会出台的两个重要改革文件措施就能看出奥运遗产已经越来越被关注,相关措施也不断提前。

这与奥运会主办城市承受的现实风险有关。“成本高昂办不起;即便办起来,也可能出现奥运低谷,负债或经济下滑。”冯惠玲表示,“可持续”因此被摆到关键位置,“所以,国际奥委会新的主张是一收一扩,收就是要压缩成本,节减办奥运,扩就是做好遗产工作,价值最大化。”通俗来讲,即奥运会的组织者、参与者逐步认识到人类或者各国家、各城市只有在奥运匹克运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减少风险,奥运的可持续性才真正可以实现。因此,借鉴历史,探索奥运遗产新内涵和保护遗产新路径,对北京成为“双奥城市”有极大意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奥运遗产’第一次进入奥林匹克话语体系中,当时是在墨尔本申办奥运会时提出的,之后历届奥运会申办和主办过程中,这个概念的重要性与日剧增。”清华大学体育部助理教授胡孝乾回溯奥运遗产的历史,他表示,20世纪70年代开始,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蒙受各种各样的危机和冲击,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呈现出带动经济增长等对社会的正面推进效应,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对城市的积极影响,促使“奥运遗产”被不断更新内涵。1991年,亚特兰大奥组委将奥运遗产的范围扩展至“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两个方面。

而在奥运遗产的解读与践行上,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孙葆丽对温哥华冬奥会印象深刻,“提出‘创造遗产’的理念是温哥华冬奥会成功的关键,它让我们认识到冬奥会的遗产不仅是一种自然留存,更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过程。”

以场馆建设运营为例,“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赛后利用问题,一些场馆举办冬奥会之前两年建成了,在各阶段积极寻求利用场馆遗产的途径,因此冬奥会遗产发展工作能顺利转化。”孙葆丽表示,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里士满奥林匹克椭圆速滑馆,在冬奥会结束当年,整个场地设施就变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同时又保留了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运动需求,赛后仍然营利。孙葆丽记得实地考察的细节,“为保护环境,建设屋顶用的木料都是森林里被鸟或者虫子蚀过的树木,很多细节都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力。”并且,交互式体验的冬奥会博物馆就设立其中,便于青少年体验冬奥会延续的财富。

“创造遗产突破了对奥运利用遗产的传统认识,遗产不仅可以是比赛场馆等,也可以是奥林匹克精神方面的创造。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历时将近10年,这个过程当中,温哥华各个机构既创造服务于运动员、社区居民、学校学生的有形遗产,也创造了体育认识、奥林匹克精神、民族自豪感等无形资产。”孙葆丽还强调,为了让遗产工作有序开展,温哥华冬奥会还建立了专门的遗产机构,且强调遗产工作的连续性,确保奥运遗产持续发挥作用。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遗产规划管理工作学习借鉴了包括温哥华、索契、平昌、伦敦、里约等多届冬奥会和夏奥会的经验,更将结合现实,在工作中去规划、创造、提炼属于北京的亮点遗产。”刘兴华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是珍贵的范本。

“事实上,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北京一直在很好地传承奥运遗产,奥促会这样的机构从无到有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奥运遗产的传承。”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办公室副主任李井宏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相较10年前,无论是国际奥委会,还是主办城市层面,当前对于奥运遗产的重视程度都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留下的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设施等硬遗产外,公益社会组织奥促会的成立、奥运人才的积淀,以及多年来通过全民健身活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青少年奥林匹克教育等方式深入人心的软遗产的传承,也为我国冬奥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李井宏看来,对于北京冬奥会的遗产规划管理,“就是要在借鉴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其他国家举办的奥运会的经验的基础上,让规划更具有宏观指导性,让遗产工作更加规范、细致”。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后,为了更好地做好冬奥遗产规划管理和“双奥遗产”传承工作,奥促会制定并发布了《冬奥周期行动计划》,包含五大工程、19项主要任务,最主要的目的是将奥运遗产转化为能让老百姓感受到的成果。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并没有类似的遗产机构介入申办和筹办过程,也缺乏专业的人才,“遗产机构的介入、奥运人才的储备、奥运遗产的传承等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时间轴也将更加清晰”。李井宏表示,通常情况下,硬遗产的利用会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奥运遗产的成果所在。因此,“为冬奥新建的场馆的赛后利用需要提前科学规划,这也正是北京冬奥遗产工作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部分”。软遗产传承的作用往往“润物细无声”,因此,为了做好“双奥遗产”传承,也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社会等方面软遗产的利用和传承。

编辑:陈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