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一圈”到一张网,北京地铁驶过了40年
40年来,北京地铁从最初的“一线一圈”逐步编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如今,北京有22条地铁线路,里程608公里。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战备为主转变为城市主要的交通方式。
全文5931字,阅读约需12分钟
▲40年来,北京地铁从最初的“一线一圈”逐步编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如今,北京有22条地铁线路,里程608公里。图/视觉中国
11月22日上午8点20分,地铁复兴门站迎来早高峰。站区长高洁感慨,最近几年来,在复兴门换乘的人越来越少,“以前站台上都站得满满的,挤不上去的排成长队,现在都没有什么排队的了。”
在高洁看来,复兴门站换乘量逐年减少与9号线、10号线分别在军博、公主坟站跟1号线形成换乘站有关。这两个站最近几年逐渐分流西边来的乘客,“很多人不需要再到复兴门换乘了。”
40年来,北京地铁从最初的“一线一圈”逐步编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如今,北京有22条地铁线路,里程608公里。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战备为主转变为城市主要的交通方式。
2017年,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年客运总量达37.8亿人次,日均运送乘客达1035万人次,稳居世界第一,轨道交通出行占比由原来的3.6%增至22%。
━━━━━
从“一线一圈”到一张网
1975年,19岁的张晓雨高中毕业,分配到北京地铁成为了一名地铁司机。那一年,北京地铁一期面向社会试运营进入第五个年头。
当时,地铁一期线路是从苹果园出发,沿着今天北京地铁1号线往东到复兴门,之后向南折拐,沿着今天地铁2号线南段到达北京火车站。
事实上,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地铁,从一开始就带着“战备”色彩。
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向中共中央上报《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提出“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经济的交通工具,特别是为了国防的需要,必须尽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据《北京日报》报道,当时北京常住人口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是少数。中央之所以同意北京建设地铁,周恩来总理曾一语道破:“北京修建地铁,完全是为了备战。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不过,由于中苏交恶、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北京地铁建设工作一度中断。直到1965年,毛泽东主席批准《关于北京地下铁道建设近期规划方案》,项目才正式重新启动。该方案也明确提出,北京地铁“适应军事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城市交通”。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铁开始试运营,运行区间为公主坟到北京站,之后又延长到苹果园。当时乘坐北京地铁是属于参观性质,很多乘客都是买票上车,转一圈又回到出发点。
参观专列中间不停车,车里挂的是国画,张晓雨印象最深的是黄胄画的马。正是因为供参观使用,军事博物馆站和前门站是当时仅有的拥有自动扶梯的车站。
北京地铁功能的转变,开始于1978年。当年4月初,北京地铁的管理单位——北京地铁管理处提出了安全、准确、高效、服务的运营宗旨,北京地铁从之前的战备为主开始逐渐转变为以运营和服务为主。
张晓雨记得,以前,北京地铁的运行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9点,而公交车则为早上5点到晚上11点,为方便乘客换乘,“把地铁运行时间早上提前了1小时,晚上延迟了2小时。”
同年年底,北京地铁开始发行月票,为首钢、特钢、锅炉厂、发电厂运送上下班职工。“这给北京地铁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早晚高峰。”
▲1978年,北京地铁从战备转为运营后,开始发售地铁联合月票。图为1987年时的地铁联合月票。收藏爱好者马腾腾供图。
在张晓雨记忆中,80年代那会,因为车辆少,间隔长,早晚高峰拥挤程度和现在差不多。当时,北京地铁车门质量不好,有时候高峰时段人多,很容易就把车门顶上一个钩子给挤变形,学员或者副司机就得拿锥子撬、吊着扶手杆晃起来用脚踹,把门修好。
1987年年底,北京地铁2号线正式成为环形,复兴门站成为了北京地铁第一个换乘点。大量住在西边,在中心城区工作的人开始在复兴门换乘。
“以前,1号线西段沿线还很荒凉,没有什么工作机会,乘客都是一路坐到复兴门才下车换乘,到2号线周边工作。”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第二分公司营销部部长陈艳红回忆,那时候1号线到复兴门一开门,“乘客就像水一样涌出来”,流向2号线的站台。很多住在1号线南礼士路旁边的居民,只能走1站地到复兴门才能坐上地铁。经常有挤不进车门的乘客跟她说:“姑娘,踢我一脚,给我弄上车去。”
━━━━━
北京到底会有多大?
与当时地铁缓慢发展相对应的是北京常住人口和机动车辆不断增加。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常住人口已经有1300多万;机动车辆更是在2003年就突破了200万辆。随之而来的是北京交通的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
200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并提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再加上申奥成功带来的新契机,北京地铁发展进入了黄金期。
尽管北京地铁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才迎来井喷发展。但实际上,近十年来开通的不少线路早就纳入规划。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高级工程师刘迁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北京地铁规划图,已经就有1-6号线,只不过,现在的6号线和4号线部分线路承担了当时规划的3号线的功能;现在的7号线则是当时编号的6号线。
“地铁规划是中国独创的,我们没别人可学。”刘迁认为,欧美地铁并无真正的“规划”概念。北京地铁的“规划”,在7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点点雏形,“那个时候就知道得为以后考虑,知道至少得考虑预留地铁口。”
刘迁记得,90年代初在对5号线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天通苑都还是一大片农田。当时,工程师们最担心的是,5号线没人来坐。如今,天通苑已经被称为“亚洲最大社区”,每天有大量人口沿着5号线进入城区。
刘迁说,尽管对城市发展规模的准确预估很难,但地铁线网的规划还是依据城市的发展布局。有时因为城市发展速度太快,有些线路不得不微调或提前修建。比如4号线原本是与5号线平行的南北向直径线,修建时,由于中关村的快速发展,而最终西折到中关村;13号线因回龙观将安置部分北京搬迁户而加紧修建;6号线因北京东部,特别是通州快速发展,而在原来规划的3号线部分线路上修建;如今在建的3号线只能重新规划线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