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國家公祭日|永不能忘的“國家記憶”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请知悉。 时间:2018-12-12
导读:國家公祭,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11月23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全票通過《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將“默哀一分鐘”明確寫入法規,多項行為被禁止,還特設了“宣傳教育”專章,該條例于12月13日起正式實施。

家公祭,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11月23日,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全票通過《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將“默哀一分鐘”明確寫入法規,多項行為被禁止,還特設了“宣傳教育”專章,該條例于12月13日起正式實施。

“這份關于國家公祭日的條例是民意的表達。”南京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姚正陸表示,他們在條例制定前實地開展問卷調查,形成的《南京市公民“國家公祭”意識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的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出台保障公祭活動與場所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出台後,相信社會參與度會更高,更能形成濃烈的公祭氛圍,也能更好涵養民眾愛國主義情懷。”姚正陸堅定地說。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留言簿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在此留下參觀感悟。浙江嘉興嘉善高級中學高二學生唐雨楠隨學校研學活動來到紀念館,參觀後她一字一頓寫下自己的感悟。唐雨楠告訴記者,近距離接觸歷史實物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應記住這段歷史,守衛現在的和平環境”。

“在國家公祭日設立後,公祭本身的儀式感增強,中央級媒體和地方媒體從更多側面、不同角度的媒體報道產生了廣泛深刻的社會影響力。”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告訴記者。

“南京大屠殺史在國內和國際的傳播需要人才,特別是有沖勁的青年學者。”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院長張憲文表示,國家公祭日設立後,越來越多的青年學者關注這段歷史,今年研究院36個大屠殺史研究相關課題申請者中年輕人就佔多數。

南京之痛,華夏之殤。201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等全國20多家抗戰類紀念館,也同步舉行公祭活動,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遇難同胞。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安保總務處和公眾服務處副處長王敏表示,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紀念館的接待量也逐年猛增,截至2017年底,紀念館已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7370萬觀眾,公眾對于這段歷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國家公祭網在線祭奠遇難同胞的網友達到1913萬余名。

國家公祭,祀我國殤。每年的國家公祭日,國人都會以肅穆儀式追憶逝者,緬懷英靈,公祭活動也觸發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敘述南京大屠殺的真相與反思。影視作品《南京、南京》《二十二》、漫畫作品“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1937-2017”、解放軍軍樂團交響樂《永不忘卻》、歌劇《拉貝日記》、12幅組畫《銘記1937南京大屠殺》……一幕幕劇、一張張圖、一場場活動中,中国舆情网,國人汲取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國情懷,也讓我們這個民族不斷凝聚著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

编辑:陈晨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