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屹立甘巴拉(2)
有一次,王胜全在阵地值班时,雷达转动轴承卡死,天线无法工作,只能靠辅助雷达保障空情。为尽快排除故障,他和战友连夜拆卸天线防风罩,再用滑轮把天线转盘齿轮吊起来修理,加班加点一干就是一周。体力严重透支的王胜全发起高烧。
“你不要命了?赶紧下山治疗!”站领导命令他,因为高原感冒很容易引发肺水肿。他反问道:“‘铁树’(雷达天线)没转,雷达技师怎能离开?”他靠大把吃药又顶了2天,直到天线转起来才下山,体重减了10多公斤……
常年戍守甘巴拉,心肌肥大缺血等高原病缠身。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想把他调整到海拔相对较低的雷达站工作。一向坚强的老兵哭了,他恳求道:“让我留下吧!我熟悉这里的工作,这里更需要我。”
“甘巴拉虽苦,却令人神往!”王胜全还向记者讲述了两个战友的故事。
四级军士长王清江,在甘巴拉守了14年,当了11年报务班长,执行了数十项重大任务空情保障。最让他自豪的是,雷达站连续23年的“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誉里,有他14年的付出。他经常骄傲地说:“甘巴拉的旗帜里,沉浸着我们的血汗,飘扬着我们的荣光!”退役离队那天,这个铁一样的汉子还是哭成了“泪人”。他爬上阵地,向五星红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又一遍遍抚摸着写有“5374米”的石碑,久久不愿离去……
上士龙兵,是坚守甘巴拉13载的老兵龙扶国之子。5岁那年,母亲带他来队探亲,王胜全还抱过他。12年后,龙兵参军来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子承父业当了炊事员。第二年就入了党、当上了班长,还被评为优秀士兵。父子两代兵,相隔22年,同在海拔5374米的高度,同守一块阵地。这是使命的交接,更是精神的传承……
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度
有人说:在甘巴拉,5374米,是海拔高度,更是精神高度。
“没点儿精神,在这儿是待不住的!”甘巴拉雷达站站长刘伟深有感触地说。记者问:“什么精神?”他答道:“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记者又问:“吃这么多苦值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值!雷达站虽远虽小,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每天看着飞机平安起降,看着‘战鹰’翱翔蓝天,我们觉得再苦都值。”
今年2月的一天,肆虐的飞雪将甘巴拉阵地包裹起来。天刚透亮,刘伟转完阵地回来,见一个战士正趴在地上奋力扒雪。定睛一看,是上士刘卓明。他纳闷地问:“卓明,扒啥呢?”“天天看,看不到就不舒服!”刘卓明已是气喘吁吁。只见地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字被雪埋住了,他刚刚扒出鲜红的“祖国”二字……
“这就是甘巴拉人的境界!站在海拔最高处,将祖国放在心中,把使命举过头顶。”刘伟眼圈泛红。说完,他带着记者踏上通往迷彩色“大圆球”的84级台阶,登顶后记者眼冒金星、浑身瘫软。“这叫跑阵地!雷达出现故障或来任务时,我们有时一天要跑几十个来回。”刘伟介绍说。
84级台阶,在内地看似平常,在高原却是挑战。一天上午,2架飞机即将在拉萨机场降落,雷达却突发故障。一听到上机铃声,正在值班的雷达工程师晏德忠猛地起身,拖着虚弱的身体向外冲。谁也没想到,那时他已经腹泻两天了。
寒风中,熟悉的台阶像“天梯”一样立在面前。只见他面色青紫,喘着粗气,竭尽全力爬上阵地。20分钟后,雷达故障排除,飞机平安降落。这时,冻僵了的晏德忠却眼前一黑,“扑通”一声从雷达车上摔了下来,右眼角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
挑战总是猝不及防。去年12月,大雪封山已有20天,山下定期送水的水车开不上来,蓄水池里的水和冰都已用尽,官兵们靠雪水维持了3天。但用水量较大的油机也快没水了。情况危急!
“人喝雪水也能活,油机断水就得停转。”党支部研究决定,由指导员洪瑶带5名党员下山找水。风雪中,他们艰难跋涉了3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处结了冰的水源。6个人顾不上休息,奋力砸开冰,迅速装满水,背上沉重的塑料桶拼命往回赶。
天色渐黑,漫天飞雪。陡峭的山路上,寒气像飞刀一样刺入喉咙撞进肺里。赶到阵地时,他们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水桶却紧紧抱在怀里……
谈起与自己女儿差不多年龄的甘巴拉官兵,驻藏空军某基地司令员蔡自华将军感慨地说:“他们透支生命健康,经受生死考验,并非不知苦、不怕死,而是因为在他们心中:祖国高于一切,使命高于一切。他们的境界,超越了5374米的海拔高度。”
本刊记者孙进军(后排右三)和官兵们站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达站阵地上。 郭超英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