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多措施共同发力实现铁路移动装备成本降低
根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日,中铁总、中国中车、马钢股份等铁路移动设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围绕铁路货车整车招标采购价格展开了一轮“宣传战”。各企业坦率交流成本上的“难言之隐”,应理解为一种市场化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就问题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办法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种方法:充分尊重市场,以市场手段倒逼各企业严控成本。
市场是聪明的。既然是招标,那么各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完全可以在充分评估风险或收益的前提下,坚持“价格高了我不买”“价格低了我不卖”这样的基本逻辑,勇于并善于说“成交”或“不成交”,之后可以经过多轮谈判(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总能在恰当的时间和价格上达到临界点,从而促成交易。
以铁路这个特殊的行业看,中国的综合成本应该是全球最低的,所以全球采购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因而只能聚焦国内解决。但全球好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引进和借鉴并助力于国内企业的问题的解决。在国内,中国舆情网,在供应商持续呼喊成本上升的情势下,只有进行供应链的整合才能有较大的机会进行成本的降低。
笔者建议,铁总、中车、马钢等有关各方应从需求、技术、管理等方面严控成本。
对铁总而言,2017年底铁路货车保有量为79.9万辆,2018~2020年分别采购4万、7.8万、9.8万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届时货车达到101.5万辆。由于信息不对称,笔者不能判断这种规模是否与需求相适应。由于运输结构调整引起铁路运输需求“彼涨”,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结构调整引起铁路运输需求“此消”,而且铁路路网能力进一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量大幅增长都将引起货车运用效率的提升,未来铁路货车需求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建议铁总加强铁路货车保有量发展趋势的研究,谨慎对待总货运需求可能下降的风险。
对中车而言,应加强研究材料上涨60%占成本及占售价的比率,建议中车了解济南东方新兴车辆有限公司成本较低的原因并予以借鉴。对马钢而言,高强耐候钢的价格已上涨至5000元/吨,该价格是否合理,也应做出必要分析;如果轮对业务确属“赔本”,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无加价意愿,马钢选择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二种方法:那就是向改革寻求解决之道,以体制机制创新严控成本。
笔者在《中国铁路改革丛书》中认为,铁总、中车等企业在铁路移动装备有融合发展的趋势,它们完全可以通过资本融合特别是股份制的形式,来拥抱和实现这种发展趋势。铁总和中车等企业可以发起成立“中国铁路移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移动”),未来机车、车辆、动车组及其设备(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所等)全周期相关业务,可逐步由“中铁移动”来承担。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中铁移动”这个实体,将相关市场经济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并肩前行
- [资讯前沿]立足一小时通勤圈 推动长三角协同发展
- [资讯前沿]京津冀:协同发展擘画新格局
- [资讯前沿]郑建新调研脱贫攻坚与教育有关工作 用心用情落实帮扶措施 激发贫
- [资讯前沿]英国上万学生示威游行 吁政府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 [资讯前沿]河北省领导干部大会召开:举全省之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 [资讯前沿]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
- [资讯前沿]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 雄安新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 [资讯前沿]多部委联合落实打击IUU渔船的港口国措施拟将247艘IUU渔船名单通
- [资讯前沿]重庆出台18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