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生物医药领军人周海林:秉承匠心砥砺前行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邓雪婷 林媛媛)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是不断地寻求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不同的领域开拓自己的潜力?还是坚守初心,择一地而栖,择一事终老?深圳市安多福消毒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海林的选择,就是后者。作为一位科研人,他十五年风雨不改,将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了生物医学,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用自己的实践改变用药的传统观念,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周海林坚守信念,舆情网,以实践撼动成见
“批文下来了!”2015年平安夜前夕,一个消息从北京传到了深圳周海林的办公室里,整个团队都沸腾了起来。这是全球首张获批的含碘口服液兽药——聚维酮碘口服液证书,这款兽药革命性地突破了原兽药产品在“抗生素”上的难题,它可以在选择性杀灭肠道内致病微生物的同时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帮助恢复受损的肠道粘膜,提高动物的整体抗病能力。该项新型兽药参与的课题于2016年被鉴定为广东省科技成果,2017年获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并于201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周海林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深圳市“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和2017年盐田区第三届“杰出人才”的称号,并于2019年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这一项成果的诞生,花了周海林团队整整9年。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周海林接下广东省重大项目《畜禽重要病原菌耐药性研究及新兽药的研制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通常大部分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中都添加了抗生素,而长期服用抗生素会使本体产生抗药性,因此市场上亟需研发新的非抗生素类兽药。
周海林想到,在所有消毒剂有效成分中,碘是最贴合人体需求、对人体伤害最小的一种,于是他决定从这项温和的成分出发,开创全新的非抗生素口服类兽药。
这个想法在当时仿佛天方夜谭——“碘不是外用消毒品吗?”、“碘怎么可能作口服,这不是笑话吗?”……各种质疑声不断传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周海林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科学发明从来不是别人有了才去做,而是别人没有才需要去创造。
从研发、质量检测、临床试验到报批等环节,一次次推倒重来,一步步逐步攻破。最终,课题要求的12项指标逐项达标,创新型非抗生素类新兽药——聚维酮碘口服液终于研制成功。获得了农业部的批准,证明该产品得以进行批量生产投入实际应用。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2019年上映的电影《哪吒》里的这句话,让周海林深有感触。然而他却用实践证明,成见并非不可撼动,碘伏只能外敷不能内服的固有观念,随着聚维酮碘口服液的成功研制被推翻。
有梦就追,用执着护航健康
都说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在周海林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科研梦,梦想着用自己的努力,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2005年,周海林有了第一次参与研发工作的机会。当时医院普遍有一类必备医疗器械专用生物清洁剂叫多酶清洁剂,用于清洗手术器械上残留的生物膜。这种生物膜普通消毒剂难以穿透,如果清除不彻底,再给其他患者使用时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当时深圳各大医院使用的多酶清洁剂全靠进口,一瓶价格高达七八千。周海林和公司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自主研发出了能媲美国际一线品牌的多酶清洁剂,并且售价只需要两三千,极大地降低了医院的清洁成本。这个清洁剂被深圳各大医院沿用至今。
“消毒看似遥远,其实是最贴近民生的事。”在周海林看来,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皮肤、肢体卫生,大到整个环境的生态安全,每个环节其实都和消毒息息相关。而他从事的工作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对生物医药健康有所贡献。
早在2003年,安多福的产品就曾在抗战“非典”疫情的战役中发挥过作用。SARS病毒爆发阶段,人心惶惶,板蓝根、消毒液被疯狂抢购,连一瓶醋都被炒到上百元。而安多福的所有专业消毒产品不仅维持在正常价位,还将大批消毒清洁类产品捐赠至灾区。加入安多福的周海林知晓此事后深受触动,也由此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和使命感。此后的2008年汶川地震、2015年天津爆炸事故……周海林团队研发出来的产品总是出现在一线抢险救灾的现场,为防病防疫做出了突出贡献。
身为公司研发和质控负责人,周海林对公司生产线上每一批产品有着严格的检验标准。“消毒是医疗中最先要做的步骤,没有消毒这一环节,手术、打针、伤口包扎都难以顺利进行。”在周海林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安多福的产品目前未造成一例医疗感染事故。
虽然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周海林2004年刚刚来到安多福的时候,也曾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彼时的安多福是家刚刚创业的民营企业,规模小、办公环境简陋,公司周边不是荒山就是水坑,来面试的周海林已经暗自认为自己不太可能入职。这时,他看到了公司墙上的标语,“世界会给你以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性。”正是这句话,让他看到了这家初创企业的文化和自己的初心,让他下定决心留了下来。
“大多外地高校的生物医药人才和刚毕业那会儿的我一样,不了解盐田,其实这里是最适合搞科研的。”周海林常和身边的人说,这么多年来自己有幸身处一个天然氧吧内,盐田区依山傍海的环境对科研人员来说再合适不过。每当科研进展不顺、遇到瓶颈的时候,到海边走走、或是爬爬山出一身汗,就可以“满血复活”,重新投入科研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