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制造中国智造(新业态新模式之新观察⑥)(2)
王耀南举例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团队研制了医用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医用物资配送机器人等系列防疫机器人,免费赠送医院使用。从过去面向生产线的物流机器人到防疫机器人,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可实现‘变身’。”
再如在服装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舆情网,对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有着强烈的需求,一批个性化定制平台随即出现。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蒋明炜向本报记者举例说,上海纺织集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研发的“服装智能定制1.0”,采用多视图融合技术和穹顶设计,通过体感采集器、网络集线器,仅需5秒完成数据采集,运用点云数据网格化算法和基于点云拟合的围度参数修正算法,形成全彩3D可360度旋转的人体模型,同时计算出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形成基本服装生产所需数据。该数据30秒即可传送到制作间,客户通过移动端下单,2小时可实现快速成衣定制。
刚柔相济 智能制造
业内人士指出,实现柔性制造,考验的绝不仅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还有管理等各方面的软实力,不是依靠引入一两项先进设备就能解决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生产层面的关注,更需要全面开发上下游产业的柔性。
姚维兵认为,广州明珞持续践行的智能制造“六化”路径(即自动化基础上的精益化+柔性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关键一步。
精益生产能够让资产、设备、投资发挥最大的作用。柔性化则是将专用资产更加通用化,进一步将产品的粗略折旧变成生命周期的精准折旧计算。在智能化发展的拐点,以非标标准化(即非标准化设备/工艺/流程/产线等的标准化成果)作为底层支持,进一步优化质量、生产效率。数字化,能够大幅缩短产品交付周期,新产品质量提前得到验证,稳定快速上市,使投资迅速产出价值。
饶有福认为,未来,柔性制造的扩展过程中,将面临两个方面的难点,首先是软硬结合的问题,柔性制造核心的一点是要靠软件系统识别与调度,要把新产品的要求变成程序指令,这里面,柔性程序要直接应用到生产线上,就需要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调整;其次是数字化储备问题。客户需求变化是很快的,但是要把需求快速地变成产品时,就需要生产者具有快速协调能力,其设计和制造能力要达到快速交付的要求,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而这一点,需要实现数据的横向打通与自动化生产、智能化分析。
不过,姚维兵认为,柔性生产的定制性不意味消灭标准化,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定制化固然是趋势,但柔性生产要做的不是无限定制化。“柔性生产也是相对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智能制造实现整个生产线的精益、柔性、数字、智能。要做好产业协同,在标准结构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发不同的产品,同时在制造上实现尽量柔性制造。”
姚维兵认为,还应该从生产前端就引入柔性制造理念,从设计生产线或者设计产品时就要开始考虑到柔性理念,而不是后期再进行柔性改造,这样才能实现降本增效。事实上,柔性制造存在的商业逻辑,不仅仅是柔性的重要性,而是谁又快又好又便宜。
从广义而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柔性制造,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如王耀南所指出的,智能制造的一大特点是“有柔性”。
姚维兵认为,通过柔性制造在内的智能制造的发展,将给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