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绿了大漠,青了阴山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1-07-04

绿了大漠,青了阴山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深入库布其沙漠开展治沙绿化。 新华社记者 杨建荣摄

  巴彦淖尔河套的对面,是较为广义的大河套地区,或曰鄂尔多斯台地。那里似乎一直埋藏着华民族文化进化发展的一些谜底,也隐藏着北方地区生态气候变化的一本“册页”。进入这个最大的黄河几字形河弯地,首先要想的是这样3件事:一是它的生态面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里的河流与我们的黄河母亲有什么样更紧密的生态关联;这里陆续发现的古人类遗址、青铜器遗存和许许多多的古代土城、石城又意味着什么,在中华民族和黄河文明链上占有怎样的位置。

  鄂尔多斯绿了起来,是近年来明显的事。在我的记忆里,那里一直是黄沙漫漫,高低起伏,枯草与沙尘齐飞,黄沙共长天一色。

  住在沙漠深处绿洲的蒙古族牧民,是曾经的鄂尔多斯部落。鄂尔多斯有宫帐的意思,宫帐又称“斡尔朵”,是来自突厥语遗留发音为“鄂尔多”的词语。鄂尔多斯有成吉思汗的衣冠祭祀陵寝“八白室”。多年前,我瞻仰过“八白室”。白色的宫帐穹庐踞立在毛乌素沙漠东北缘的一个山包上,山前只见乌兰木伦河流经的小草滩,有着绿油油的一股草原灵气,但四围是黄沙遍野。近年再到成陵,宫帐远近的环境大变。“八白室”下,不仅有花岗岩石砌成的阔大广场,绿树成荫,还有一眼看不到边的绿草原。成陵内外新变化,或许是特例,但它的周边尤其是鄂尔多斯东胜旧城及康巴什新城的布局,也让人惊奇。

  很长时间里,鄂尔多斯人有“扬眉吐气”的感觉——这是羊(绒)、煤炭、土特产和天然气资源的谐音。康巴什新城曾被称为“鬼城”,因为建得有些超前了,商住民住都不多。从东胜去往康巴什新城,林荫道已成气候,原来的起伏沙丘不见了,宽宽的路,新的水景和林景,这是一座绿城。

  鄂尔多斯的变化有些突然,原因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鄂尔多斯是标准的北方生态区。历史上,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所处的北温带,气温变化周期不断交替。以秦汉时代为例,由于气温升高,现在的长城一线适于农耕的区域可以北移200多公里。《史记·乐毅列传》中说,“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山山区可以广种竹子,山东半岛就更不在话下了。那时,不仅关中有竹子,河南全境有竹子,由此有了“竹林七贤”的佳话,鄂尔多斯的北部也有大片竹林。

  对于气候的这种阶段性变化,学者们找到了基本规律,温湿与干冷,大体上会有300年左右的交替周期。北部和西北的温湿期,大体与汉唐和蒙元时代相对应,那时不仅发生了农业边界向北向西移动的总体势头,也使丝绸之路进入最活跃的时代。在丝路的繁荣期里,无论是哪条丝路,都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驼铃声遥过碛,驼队和马帮在河边沙间穿行。中国的西部与北部出现大的城市和众多绿洲,也集中在这个时期。现在,西北仍然干旱但降雨量明显增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个新的气候周期似乎正在出现。

  但人的因势利导因素,终究不可忽视。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的沙产业发展和固沙造林,加速了沙漠返绿的进程。在西北众多的沙漠里,库布其沙漠不算大,但它是风沙东向的先锋。毛乌素沙漠面积更大一些,它与乌兰布和沙漠隔黄河相望,黄河就流在其中间夹缝里。所谓“沙丘如弓,风沙似箭”,挫不掉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扩张的势头。

  库布其治沙,借助了市场改革的力量和社会力量,兴起了市场效益庞大的沙产业,让黄沙变成财富,沙漠还原为草原,沙丘也开始一个个地消失。毛乌素沙漠从上个世纪起,就是治沙的一面旗,目前的治沙率达到了70%。

  遥想20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鄂尔多斯台地原本是黄河几字形中的“昆仑”平台,在一般况下,这里不应当是风沙肆虐的地方,但西来的风沙既可造就黄土高原,也可以把沙子堆积在这个大平台上,日积月累地形成了新的沙漠。沙漠形成容易,消除起来却难。国家在长城榆林一线营造了三北防护林,但森林防护要从防御转入进攻,没有毛乌素和库布其民众治沙力度的呼应和支撑,陕北的治沙持久战还不知要打多久。

  沙漠对黄河的危害,往往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在一个阶段里,光是库布其沙漠每年就要向黄河输送上亿吨泥沙。

  鄂尔多斯的河流并不少,但多数属于季节河。这些河水季节性强,山洪暴发时,黄浪滚滚,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成为黄河泥沙另一个大的来源。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开始,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毛乌素开始变绿了,局部地区也开始出现山清水秀的景象。这对整个陕北黄土高原是好消息,对黄河更是个好消息。

  从总体地貌结构上看,舆情网,鄂尔多斯台地和整个陕北就是黄河河曲的一个大转盘,称为“朔方”古地,其实就是河南故地。古代的河南是由黄河划分的特别的经济地理和自然板块,从河南地到三晋地,再到太行山下的华北平原,是由黄河塑造的一个走势分明的三级平台。其间有太行八陉和黄河上的渡口相连,形成了古老的黄河文明大板块,再向北向东,则是鄂尔多斯的潜在水塔。

  鄂尔多斯台地的河流大多北流黄河,但或长或短的陕北高原的河流都东向南向汇入黄河。沿河生活的人们都是黄河的一脉子孙。这种由黄河养育出来的共同文明来源,从历史地方政权和方国自称为“夏”的称谓中,可以明显看出来。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近年来有许多考古学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鄂尔多斯,投向了陕北。然而,这里的兄弟姐妹更关注未来的生存发展环境,为了草原和现代经济产业,也为了家园,他们要把风沙压在历史的地质层里,让现代“斡尔朵”更多出现在鄂尔多斯台地的广袤大地上。

  以往车过大青山,总会有些名实不很相符的感觉。青山无青,只当作年轻的山脉来看。曾经有人解释说,树喜阴而不喜阳,山里的桦树和松树多得是,只是你没有看到罢了。听后释然但也有遗憾,难道说南方的树木也是青山一面倒吗?

  这回经过倒是很开眼,大青山的阳坡上也长满了树,从呼和浩特通向包头的山前公路,一直铺开,至少有200公里长。绿了大漠,青了阴山,黄河的北屏障开始变得苍翠,这黑河流向黄河的土默川,真如其川一样,人众树也众,遍山林木何止十万,而土默川的树又何止百万。

  据我国气候学家近年调查研究,随着气候变化,海平面缓慢上升,我国的降雨临界线也在逐渐北移。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已经连续3年出现降雨,沿黄地区植被自然恢复能力也在增强,西北的一些干涸古河道也开始见水了,这无疑会带来北方特别是西北植被修复的新机遇,黄河的水量也会跟着逐步增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