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玉米团长”赵久然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1-12-26

原标题:“玉米团长”赵久然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心主任赵久然迎来30多年科研人生的高光时刻——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家科技奖励大会,凭“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品种京科968的培育与应用”获得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京科968”是他带领团队选育的100多个玉米良种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2000万亩,累计推广超1亿亩,增产超100亿公斤,是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之一。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位言谈举止中透出几分憨厚气的育种高手。聊起玉米,赵久然会兴奋地挑动浓眉、身体不自觉地前后摇摆。提到微信中“玉米团长”这个昵称,他呵呵一乐,自认很是贴切。“我是研究玉米的,‘团长’头衔不大不小,领导一个团队还是可以的。”

  1962年,赵久然出生于北京平谷熊儿寨魏家湾村。他从小就知道饿的滋味,“那时白薯吃得反酸水,玉米面是奢侈品”。

  1979年,他考上农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乡里第一个大学生。1986年研究生毕业留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工作的他,主动提出到相对艰苦但却是京郊玉米主产区的延庆蹲点搞科研。

  此后6年,他走遍了延庆所有乡镇,在中低产田开发、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地膜玉米栽培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段跟农民打成一片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良种是农民最容易接受和推广的技术,不增加投入不改变种植习惯,每亩就能够增产几百斤。

  回到农科院后,赵久然转向育种研究。1997年,院里成立玉米研究中心,他成为中心主任。初建时,中心只有4名技术人员和3名后勤人员,4亩试验田、几间临时办公室就是全部家当。

  “玉米中心近乎从零起步,没经费就借钱买设备,缺少种质资源就连别人喂鸽子的玉米也抓回来研究。”赵久然坦言,育种的过程是创造和发现变异,再选出好的变异遗传下去,需要专业知识和实干巧干。他带着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头扎进试验田。2000年,他们选育的“京科2号”“京早13号”通过了审定,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靠科技成果转化自我造血,挺过了最初的艰难时期。

  此后,“京科糯2000”成为我国种植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并走出国门;“京农科728”突破了黄淮海夏玉米区机收籽粒技术瓶颈,首批通过我国直收籽粒玉米品种国家审定……

  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已自主创新选育大田籽粒玉米、鲜食玉米、青贮玉米三大系列,100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居全国同行之首。

  培育良种多多,赵久然却把“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构建及应用”视为得意之作。早在下乡蹲点时,他见到农民因假劣种子减产甚至绝收,就萌生了研究一种简便方法鉴别种子真伪的想法。从最初的同工酶生化标记到RAPD、SSR分子标记,再到SNP新一代分子标记,不断技术升级,舆情网,实现了“理论技术化,技术标准化”。作为最早提出构建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并付诸实施的科学家,自2005年他一直担任该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

  目前,指纹库已储存了10万多个玉米品种的“分子身份信息”,成为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在分子水平上给每一个玉米品种建立了“分子身份证”,为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多年攻关研究,他既培育了品种,也培养了人才。团队中的王元东、卢柏山、王凤格等分别在大田玉米育种、鲜食玉米育种、DNA指纹构建等领域独当一面。如今,他带起一批更年轻的学生,要再培养一批育种能手。

  “我认为,有价值的人生是看你为社会贡献过什么。贡献越多,价值越大。”如今,这位与玉米结下不解之缘的“团长”,仍在带领团队勇毅前行。

相关文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