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通知,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制造业节能降碳迎“新招”(锐财经)
电冰箱、洗衣机、空气净化器、热水器……家庭生活中,哪些产品设备耗能最多?能效提升怎么做?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版)?的通知》,聚焦重点用能产品设备,作出了节能降碳的有关安排。在多位专家看来,这一举措对强化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管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舆情网,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及面广、潜力巨大
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有哪些?
房间空气调节器、冷水机组、家用燃气灶具……《通知》选取了涉及家用电器、工业设备、商业设备、照明器具等多个领域的20 项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它们是使用电力、消费能源的主体。
据有关调查,工业是中国能源及电力消费最大领域。仅以电机为例,它消耗了中国工业总用电量的75%,“电机能效每提高1 个百分点,可年节约用电260 亿千瓦时左右,初步估算,全国电机系统年节电潜力达1300 亿至2300 亿千瓦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环业务部主任张英健说,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数量多、涉及面广、能源消耗量大,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再看居民生活领域,居民生活约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年用电量达1.17 万亿千瓦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及照明系统等均为主要用电产品。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终端用能产品设备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如家电行业2021 年营业收入达到1.74 万亿元。“终端用能产品设备产销数量多、使用范围广、耗能总量大,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说。
针对这些重点用能产品设备,《通知》将其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为用能单位选购产品设备提供参考。
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
不同能效水平的产品设备,将有哪些不同“待遇”?
《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比如,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扩大绿色采购产品范围。落实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和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选用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鼓励采用补贴、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
“初始投资高、收益回报周期长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激励和约束并举,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市场加快产品设备更新升级。”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认为,《通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序推动用能产品设备更新升级。
《通知》同时明确,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比如,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依法依规禁止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生产销售,严厉打击能效水平虚假宣传行为。
“节能审查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利用能源的源头性措施,对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任献光说。
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
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既要靠消费端的大力推广,也离不开生产端的协同发力。
《通知》明确,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高能效产品设备及相关零部件制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研发制造高能效产品设备提供信贷支持。综合运用价格、投资、金融等措施,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实施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产品能效水平。
“当前,制约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节能产品设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提升,中高端产品特别是部分工业高能效产品设备有效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任献光认为,《通知》提出的多项举措,将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在张英健看来,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涉及消费者、管理者、生产者等多个主体。《通知》“三管齐下”,有利于形成持续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的正向循环。
“ 《通知》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既注重需求牵引供给,也强化供给创造需求,将为用能企业节能提效、生产企业提质扩绿等提供科学指引,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夯实制度保障。”任献光说。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正式开通
- [资讯前沿]科技部:“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达220家左右
- [资讯前沿]第十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举行
- [资讯前沿]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张强——“我们的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奋斗者正青春)
- [资讯前沿]国家厚爱助力“科技兴港”——香港各界热议国家首次在港澳选拔载荷专家
- [资讯前沿]国家邀你去太空出差!你想成为“摘星星的人”吗?
- [资讯前沿]中国家电风靡日本折射“中国制造”十年非凡成就
- [资讯前沿]做好科技支撑“双碳”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最新实施方案
- [资讯前沿]产品出口至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机器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 [资讯前沿]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联手推动市场准入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