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没说的都在这里了(2)
不过,即便氢的核聚变最终能够实现,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能源,但核聚变所需要的重要原料氘、氚,在地球海水中的丰度较低,核聚变原料氦-3的储量也异常稀少。因此,以目前人类拥有的资源总量来看,核聚变的能量还是不足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
那么,是否可以像《流浪地球2》中那样“烧石头”,通过重核聚变获取能量呢?梁文杰表示,重核聚变指的是采用硅、氧等比较重的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获得核能。相较于以氘、氚、氦-3为原料的轻核聚变,重核聚变获得聚变能的效率很低。虽然硅和氧元素在地壳中的比例较大,但为了克服重元素原子核之间巨大的静电斥力,使它们产生核聚变反应,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强的压力,反应温度甚至需达几十亿摄氏度,这极大地挑战着目前人类的科技能力。
延伸阅读
宇宙中是否有流浪行星?
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得不踏上“流浪”之旅,是否能在茫茫宇宙中遇到“同病相怜”的天体?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介绍,在宇宙中,有一类不环绕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即流浪行星。目前,人类已经探测到约100颗流浪行星,体积较大的约为木星的十几倍,较小的则接近地球。
“根据现在的了解,流浪行星产生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它们本身形成的时候就只有行星本身。而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该行星是从恒星系统当中被‘抛射’出来的。”苟利军举例,如果一颗较大的恒星在太阳系附近,就有可能在引力的作用下,使太阳系最外侧的行星偏离原有轨道,并最终脱离太阳系。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梁文杰则提供了另一种假设:大的恒星在演化末期会经历一次剧烈爆炸,即超新星爆发,并抛射出大量的星际物质。“恒星附近的行星就可能在此时被抛出原有的轨道,变成一颗颗流浪行星。”
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高,流浪行星不断被人类发现。2018年8月,美国科学家证实,一颗质量约为木星12倍的行星在距离地球约20光年的地方独自流浪,并不依附于任何恒星,是使用射电望远镜发现的首颗流浪行星。
2020年,美国和波兰天文学家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撰文指出,他们借助微引力透镜,可能发现了迄今已知最小的流浪行星,其“体重”约为地球的10%。
“流浪行星不发光,所以很难被探测到,它们被发现往往缘于一个偶发事件,所以被探测器关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也导致了目前人们对流浪行星的研究十分有限。”苟利军表示,根据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尚无法判断流浪行星上是否有生命。
梁文杰分析,生命的存在除了需要构成生命体的元素,例如氨基酸、碳、氢等物质,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宇宙的演化有时会将一些有机物抛射到星体上,而有机物存活,需要适宜的温度。流浪行星不发热,也没有恒星为其提供热量,所以会不断降温,直至降低到宇宙最低温度,这样的低温是很难孕育生命的。”梁文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