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蕴藏的科技创新和青年机遇今年各地科技创新这样干(2)
比如,浙江提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广西计划建设区内外联合研发、科技服务、创新联合体等平台20个以上,新增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15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2家,转化成果1000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技创新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相结合,拓展创新“链”式形式,期待让创新驱动发展的轮子“转起来、快起来”。
内蒙古提出坚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创新链,推动科研经费投向和科研项目布局向能源、奶业、草业、种业、稀土等重点领域集中,计划把科技研发、资本运作、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功能集成起来,让创新驱动这个轮子转起来、快起来;四川提出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钒钛稀土、智能装备、轨道交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航空与燃机等重大科技专项;河北提出要实施主导产业壮大行动,聚焦钢铁、装备、石化、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一些地方还将金融拉进了科技创新的“朋友圈”。比如,重庆提出“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广知识价值、商业价值信用贷款,促进专精特新、科创培育等基金市场化运作,健全科技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湖北提出支持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更多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共同体;福建计划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改革攻坚继续推进,人才政策普遍受到重视
从大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改革”二字也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内容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2023年是3年攻坚的第三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人才松绑、减负政策等方面均有较为集中的体现。
其中,北京等多地提及“赛马”“揭榜挂帅”等管理制度;海南在题为“打赢科技创新三年翻身仗”的章节中提出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落实科研项目经费跨境支付;宁夏提出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
黑龙江则将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计划建设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汇集在研项目、可转化成果、创投资本等要素,推动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园区、中介机构、投资机构精准对接机制。
在31份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评价、激励、松绑、减负等人才相关的内容普遍受到重视。
上海、湖北等地将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国家试点工作;海南计划优化职称评审标准,扩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清单;山西提出要加强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省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了创新生态、氛围建设的相关要求。比如,河南、山西提出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记者 张茜 实习生 林骏佳 刘若辰 周瑞佳)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黄河保护”成政府工作报告热词济南年底前拿出高水平规划加快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
- [资讯前沿]湖北建成全国首家省级12315新平台
- [资讯前沿]107家!山东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再扩容
- [资讯前沿]协同创新助力海洋强省!崂山新增6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
- [资讯前沿]新塍一农机合作社获评省级示范社
- [资讯前沿]“高原云耳”通过省级鉴定 将报送国家菌种库
- [资讯前沿]重磅!烟台开发区入选首批省级外贸转型升级试点
- [资讯前沿]“星创天地”建设结硕果 我市5家单位分别入围国家级、省级名单
- [资讯前沿]山东将组建省级国家铁路运营平台
- [资讯前沿]我市孵化载体建设又有新动作,省级培训班在江门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