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新型电池技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薄首行——寻找科学探索的乐趣(科技自立自强·青年科学家)
核心阅读
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是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薄首行最重视的两件事。10多年来,他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孜孜不倦,致力于开发出能量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固态电池。坚定科学志向,注重交叉融合,他和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电池里的液态电解质好比一条小溪,里面的很多材料颗粒就像这条小溪里的石头,锂离子畅快地游走在小溪里,如果把溪水换成板砖,舆情网,锂离子照样跑得快,还能解决液态电解质易燃易爆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替代溪水的板砖’或那些在‘板砖’间也能通行无阻的离子。”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薄首行这样科普自己的研究工作。10多年来,他在新型电池技术领域孜孜不倦地追逐目标——开发出能量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的固态电池。
2017年,薄首行和合作团队发现了当时最快的镁离子固态导体。2022年,薄首行团队实现固态电池三维应力成像,为厘清固态电池电化学—力学耦合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带领团队攻关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自主科研能力,是薄首行最重视的两件事。“希望我们的团队为发展新型电池技术做出贡献。”36岁的薄首行说。
哪怕失败一百次,还有勇气再战第一百零一次
“自信是培养出来的,在挫折中站起来,爬出低谷、向上攀登,才会更加自信。”这份感悟,与薄首行的求学科研之路如影随形。
2006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二年级的薄首行主动申请进入夏永姚教授的课题组研究锂离子电池。“锂电池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商业化,当时国内锂电池研究不像现在这么热门,而我对锂电池材料感兴趣。”从电池材料的合成、极片制作、电池组装到电池的测试,薄首行沉浸在电池的世界。“在夏老师的课题组,我获得了充分的科研训练和知识积累,研究也越做越有兴趣。”当了解到国内生产的锂离子电池很多部件仍要依赖进口,薄首行迫切想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做自主研发的锂离子电池。
2009年,薄首行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