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培养、选拔高水平人才?怎样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
2020年7月23日,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托举着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一飞冲天。
得知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熊天赐在指挥大厅激动地跳了起来。这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的火箭动力总体设计师,在该次任务中担任火箭总体动力系统指挥。
不到30岁的他,为何能够担此重任?
“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压担子’是我们部门的传统。”熊天赐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的人才培养机制感触很深。参加工作3年,他就已经加入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为具有跨代意义的运载火箭负责动力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
当然,机会并非唾手可得,而是要经过严格的选拔。
熊天赐告诉记者:“竞争重要岗位时,选拔过程设置了多重考核,除了考察每个人的日常表现,最后还要接受总师们关于技术细节的当面‘质询’,答得不好就会被淘汰。”
“不论资历、不设门槛,才能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脱颖而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总体室主任、党支部书记魏威认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帮助年轻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舆情网,敢于给他们压担子,主动为他们搭梯子。
如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的青年人才迅速成长。“在这里,谁行谁就能上,成长成才的上升通道非常顺畅。”熊天赐说。
专家表示,不管是引才还是用才,都要破除对资历、头衔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的选拔用人制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探索实行预聘—长聘制,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
今年40岁的阮珏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在6年的预聘期内,研究所每年给阮珏团队稳定的经费支持。这6年期间,阮珏带领团队潜心科研,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他也因此获得了长聘资格。
“经过严格的专业评估,只要认定这个人有能力、有潜力,我们就大胆聘用,并给予全力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人事处处长姚庆磊说,“6年的预聘期既给了更多青年才俊承担核心课题的机会,也让用人单位提前留住了‘潜力股’。”
全力保障、充分信任,支持实现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
2021年,我国宣布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由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人工合成淀粉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蔡韬说:“我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15年就开始立项研究,可谓‘六年磨一剑’。”
其间,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因人员流动而减少。蔡韬坦陈,他也曾自我怀疑过:“把二氧化碳变成淀粉,如此超前的研究能做成吗?”
顶着巨大压力,团队坚持攻关,最终实现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
蔡韬能稳坐“冷板凳”,离不开天津工业生物所的人才支持政策。
“6年来,我们没有论文发表的指标要求,也不用操心任何经费。所里提供全预算制支持,全力保障我们做好研究。”蔡韬说。
如今,天津工业生物所又成立了淀粉研究中心。蔡韬正带领不断壮大的科研团队,继续努力为我国粮食安全、二氧化碳利用做出新的贡献。
许多受访者感慨:能让科研人员一门心思只做一件事,非常关键!
阮珏对此十分认同。他告诉记者,一些同行说起,成为学术带头人后,最发愁的事情就是如何“养活”自己的团队。为千方百计争取课题经费,他们有时不得不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心态也容易变得浮躁。
与这些同行相比,阮珏觉得自己格外幸运。“在预聘制的6年中,所里为我们团队提供了稳定的科研保障,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做好。”阮珏说。
对人才的稳定支持、充分信任,也体现在赋予领军人才“人财物”和科研自主权方面。
姚庆磊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赋予课题组组长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组长可以自主招聘团队成员、自主确定薪酬,自主选择和调整科研任务技术路线,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
坚持贡献导向、分类评价,引导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拿出真成果
优秀人才谁来评?怎么评?
随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答案逐渐清晰。
李奎教授是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专家,于2021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人才引进。鉴于其所从事科研的特点,研究所在对李奎进行考核时,坚持贡献导向,重点考察创新价值、能力和实绩。
李奎说:“这种考核方式不再以发多少篇论文、获多少奖项为仅有标准,保证了科研人员不用追求‘短平快’,可以长期专注于有价值的研究。”
“我们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姚庆磊介绍,在贡献导向方面,实行独立严格的国际小同行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等,以创新价值、能力和实绩为导向,评审全过程回避所内专家、领导,确保人才评价科学、客观、专业。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坚持市场导向,要求科研成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评价方式选才用才。
天津工业生物所积极探索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从贡献和影响两个维度对人才进行评价,并设立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两个体系,由科技领军人才自主选择考核体系。
天津工业生物所所长马延和说:“我们在贡献和影响这两个维度分别设立细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经费争取等背后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引导科技领军人才研究真问题、拿出真成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19日 19 版)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更智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新谈)
- [资讯前沿]防范AI恶意使用需强化法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 [资讯前沿]机器人装备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 [资讯前沿]工信部对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作出规范让APP使用体验更顺畅
- [资讯前沿]融入日常生活,随时扫码使用有了“国标”,共享经济更规范(网上中国)
- [资讯前沿]李克强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抓实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
- [资讯前沿]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 [资讯前沿]1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32.9%
- [资讯前沿]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投入使用
- [资讯前沿]前三季度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近2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