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课程岂能被分成三六九等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1-24
导读:合的原则,搭建多样化展示平台,探索每一名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之路。由此,才能真正将课程从功利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建立学科平等、协同育人的观点,以人的逻辑来代替利益驱动逻辑。

  近日,有媒体以《美体课常被“语数外”挤占 素质教育不能光靠喊》为题,点出了当前时有发生的体育、美育这些所谓副科课被主科挤占、副科教师由其他科教师兼任等现象。其实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小学体育美育兼职教师不得由本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或人员兼任,并对校外选聘作出具体规定。这表明教育主管部门注意到体美教育不足的问题,通过着力加强体育和美育师资配备,来加强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彻底改变音体美课程受冷遇的状况,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音体美课程在很多学校沦为“课时银行”,随时可提取,经常被挪用,说明以应试为导向的课程建设还有极为丰厚的土壤。以应试为导向会导致学校课程定位的重新划分,因为语数外等课程属于考试科目,属于“主流课程”,体现的是“高位知识”;音体美等课程则因很少与考试挂钩而被当作“非主流课程”,体现的是“低位知识”。这集中反映了学校、家长和社会对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文化价值的社会功用判断,即习得这些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分流中占据主流或者上层位置的筹码,而目前最主要的社会分流手段就是高考。

  这样一来,各门课程被分为三六九等。知识本是平等的,因为附加了人们的价值期望,于是有了高低之分。知识的高低位之分,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的伦理地位。考试科目代表的是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常常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地位、个人成功与自我实现等联系起来,成为决定个体身份的手段或标志,这种认识会产生一种“回波效应”,即学校对各课程的地位划分会影响教师对所任教科目的认知,并逐步导致在实践中主流科目可以随时且理直气壮地占用非主流科目的课时。

  为了改变音体美课程受冷遇的状况,很多地区已经进行了诸多尝试。也有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扭转局面,出台了非常严格的刚性管理措施,但在这种非主流课程意识的控制下,只管不改,只堵不疏,是很难取得持久成效的。只有摒弃非主流思维,采用立体化举措,才能逐步还原音体美课程的完整价值,珍视学生的天性,涵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方面需要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消解考试文化,摒弃“非主流学科”思维,还原科目的独立价值和内在品质。同时,必须确立“非主流学科”对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用学生发展的逻辑代替功利化逻辑,关注在育人上的多学科协同,所有学科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要确立刚性管理底线,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这种约束力与学科一视同仁的思想糅合,就会形成较为稳固的底线规范。此外,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实现德智体美诸育协同推进。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尝试研制包括音体美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探索多样化方法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鼓励多主体参与评价,探索丰富的结果呈现形式,体现音体美学科对学生发展的增量。

  学校还要多种形式并举,创新实施方式,遵循学科特征,焕发学科活力。例如,可以尝试建立“优化课堂教学+拓展艺体活动+设立兴趣小组+组建艺体社团”的立体课程实施模式,坚持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搭建多样化展示平台,探索每一名学生的多样化成长之路。由此,才能真正将课程从功利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建立学科平等、协同育人的观点,以人的逻辑来代替利益驱动逻辑。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