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刷票”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
石向阳 绘
近些年,朋友圈投票火了,刷票产业链来了。
如今,不堪其扰的微信朋友圈成了投票链接的“胜地”,其中一部分更是涉及未成年人。于是,为给孩子拉票,有的家庭全员上阵,将投票链接转发到N个群以求点击;有的家庭则走捷径,通过刷票公司、买票等操作让孩子的票数遥遥领先。烧钱游戏越来越热,攀比之风日渐昌盛。
孩子之间的竞技在朋友圈投票规则下异化成两种样式:要么是家庭人脉的大比拼,要么是家长财气的大比武。这哪里是什么才艺比拼,简直是潜规则的博弈。
说实话,看得见的票数每时每刻弄得孩子紧张兮兮,而家长“拜托各位亲人投××号×××一票”“新的一天又可以投票了”等情感绑架之举,又生生让朋友圈的关系变得十分功利。此前一项调查显示,近四成受访者的朋友圈经常出现求投票链接,45.6%的受访者曾参与过朋友圈投票,44.7%的受访者认为“绑架式”朋友圈投票让人烦恼、失去乐趣。
朋友圈给孩子买票,大概真是“造假从娃娃抓起”。孩子年龄尚小,却习得满满的套路。当给孩子投票成为一门生意,这种“比武”有比没有更糟糕。
所思所想,所忧所虑,道理并不复杂:第一,这种投票除了养肥了经纪公司,对孩子究竟有什么好处?有刷票公司竟然声称“8000元保第一”,那么这种大而无当、虚荣浮夸的“第一”恐怕比皇帝的新衣更丢人。若孩子信以为真,误导其审美与判断,只能活在臆想的自我世界里。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投票需要“授权”个人信息,一旦“羊入虎口”,偷跑流量、隐私贩卖等隐患亦是风生水起。
第二,票数明码标价、礼物价高者得,这种评比程序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呢?如此“刷票”,让人误以为作品不重要、表现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脉、重要的是砸钱。正因如此,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布《关于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要求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同时要研判评估网络投票对于校园评先选优的价值和影响,坚持“不唯票、只唯实”。
遗憾的是,中国家长历来就有一种莫名的“起跑线焦虑”,在花式虚浮拉票中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出某种可疑的冲动和默契。这既可以归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亦可归于荒谬的理想的代际转嫁效应。于是,明知自欺欺人,却又乐此不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心病一日不除,仅仅呼吁职能部门监管整治,恐怕还是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