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建设先从教师“破土”
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提出学校将从传统的梯级刚性封闭结构转向基于广泛连接的学习生态系统,为未来学校建设描述了美好前景。
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未来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未来学校建设中又作何应对?笔者认为,理解和把握未来学校的发展,需要关注和思考未来学校的发展阶段。客观而言,未来学校建设包括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新技术支持的学校基础设施改进。学校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改进而建立“云教育+实践场”的未来学校物质形态概念。二是引导教与学方式变革。新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学习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海量资源随时可得,使得教与学彰显出“智慧取向、关注个性、混合方式、丰富实践”的样态。三是教育流程再造。借助技术所具有的拓展时空、用户化、交互、可视化等特性,学生能在秧田式教室以外的环境,以更自由、灵活、个性化的方式,完成新的学习目标。四是基于互联思维的学校整体形态重构。以各种新技术为手段,以新的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评价观为引导,构建新形态的学校得以快速实现。
未来学校是对传统学校的革新和突破,是对数字化社会以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中小学生发展需求的关注,其建设需要牢牢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去中心化”,即着力打破传统思维中以学校场所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限。学校、课堂只是学习的一个场所或者一种形式,学生学习所依赖的资源以泛在的方式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处处皆课堂,学习可以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独立发生,因而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行为。其二是着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者都有着独特的经验世界,可以成为彼此的认知资源,共同努力促进学习过程。有着对某一主题同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彼此交互来加深对彼此的认知。
可以看出,在未来学校建设中,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未来学校的建设和推进需要教师跨过三个门槛。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随着数字社会的到来,各种技术把教师、学生、家长、专家、不同的兴趣共同体、学校等连接在一起,促进相互间的互动和学习,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也应由接受者变成利用各种资源和环境的主动学习者。
其次,教师需要持续提高技术素养。技术的交互性为改变学习带来了更多可能,交互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技术使得课堂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多维交互,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技术素养,利用技术优势,不断突破教学盲区,焕发教学活力。
再其次,教师需要敢于创新实践。未来学校需要教师将新的教学智慧与新的学习环境相融合,要敢于创新,引发新学习,从基于倾听的接收式学习转向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从模拟场景的浅层学习转向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从不断强化的知识学习转向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从单一封闭的学科学习转向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