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起点上乡村振兴阔步向前
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众人瞩目下,寿宁县下党乡党委书记项忠红接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奖牌。
这一荣誉,属于光荣的下党人民,更属于在脱贫攻坚战场取得全面胜利的福建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福建人民牢记嘱托,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福建正持续接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定不移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滴水穿石,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我们要继续加油干、埋头干,持续发扬‘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走出人民大会堂,项忠红就迫不及待地和下党乡亲们视频通话,分享喜悦,传递激励。
上世纪80年代,这个地处闽浙交界洞宫山脉南麓的偏远乡村,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用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
下党干部群众不负重托,凭借滴水穿石的韧劲,一路前行:曾经“地僻人难至”,如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曾经“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如今拥有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曾经无人问津的山货共享“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经由发达的乡村物流上行至千家万户……
时代大潮,滚滚东流。多年来,闽东实践早已内化为强大的精神内核与动力源泉,引领着福建摆脱贫困事业勇往无前。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福建减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对象分布点多面广,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因病因灾返贫致贫现象突出等难题,依然亟待逐一破解。
旌旗猎猎,战鼓咚咚。福建干群立下愚公志,尽锐出战,誓要缚住贫困苍龙。
有脱贫任务的设区市市委书记和市长,向省委省政府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每位省领导挂钩一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考核督查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每年按上年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筹集财政扶贫资金……
高位推进,政策护航,机制保障,这是一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战役。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下,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奋楫笃行,将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
3月16日,一场以“学习廖俊波精神,激励担当实干”为主题的追思缅怀活动,在武夷新区廖俊波纪念馆举行。
四年前,廖俊波因公殉职,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常说“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给一任打基础”,带领干部们在贫困县政和劈山开路打造工业园区。如今工业园已入驻百余家企业,帮助了600多个贫困户。
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批又一批廖俊波式的脱贫攻坚奋斗者,“背石头上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共组织11.17万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2004年以来,共选派5批2万多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任职。
聚焦精准,汇聚攻坚磅礴伟力
“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登临济川门城楼,看汀江上光影变幻。夜幕下的长汀古城,流光溢彩,与现代繁华相得益彰。
曾经的“红色小上海”重焕光彩,“山海协作”立下大功。
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汀过去经济基础差、底子薄。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沿海的晋江与靠山的长汀结成了帮扶对子。
温暖的海风越过戴云山脉,拂动闽西绵延青山,淳朴的客家人唱响“爱拼才会赢”。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下,纺织服装、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及其配套等企业在长汀聚集。“夜游汀江”项目,正是晋江籍企业七匹狼的策划力作。
2014年,福建对全省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建档立卡。随后,全省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45.2万人,并按致贫原因进行分类分析。
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福建开出精准扶贫“药方”,打出扶贫开发“组合拳”——
产业扶贫,激活内生动力。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脱贫项目,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项目。
金融扶贫,精准浇灌“扶贫之花”。建立总规模为8.2亿元的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超40亿元。
搬迁扶贫,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连续27年将造福工程列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累计搬迁172万多人,整体搬迁7300多个自然村。
教育扶贫,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按规定免除学杂费和提供助学资助、助学贷款,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健康扶贫,免除后顾之忧。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政策。
就业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至“十三五”末,全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5.21万人,就业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