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乐业 穷而思变 致富奔康
春赏百花齐放,夏吹凉爽之风,秋看枫叶映红,冬见瑞雪纷飞,这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么一个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的小县城,却因为地处边远、交通僻塞而成为了国家级贫困县。
贫穷并不可怕,多年来,乐业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穷而思变,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广大群众生活安居乐业。
尤其是2016年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来,乐业县狠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旅游和改善基础设施等,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33932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1614人,贫困发生率从23.56%下降到8.17%。
广场上,孩子们玩得乐不思蜀;大树下,百姓欢声笑语;田野中,人们安居乐业……如今,行走在整洁美丽的乐业县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幸福安康的美丽画卷。
“在十多年前,我们县还是很贫困的、因为地处大石山区,农民没有任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也差,导致大家都落后贫穷。”一位退休的老干部介绍。
聚焦产业“扶贫” 攻固脱贫成果
“多亏了党和政府啊,分了3亩的猕猴桃园给我,政府还把栽培、种植的技术传授给我,使我的猕猴桃长势良好,有了这片果地,我相信我家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的。”在乐业县甘田镇猕猴桃扶贫种植基地,百乐村的贫困户杨顺利一边施肥、除草、挖地,一边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猕猴桃变成“甜果”的故事。
据了解,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乐业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实招,坚持按照“大产业、全覆盖、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壮大产业作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行农村“三变”改革模式,积极探索实施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全县已连片打造了1.5万亩猕猴桃、1万亩芒果和1万亩油茶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了全县乡乡有产业园、贫困村村村有产业基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支撑“三个全覆盖”的目标。
挖掘旅游“特色” 鼓足群众“钱袋子”
“产业的大发展诞生了多元的旅游“产品,我县将以‘旅游+扶贫’的模式,孕育出扶贫新动能。”该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说道。
“我的2个小孩都在上学,以前家里是没什么收入的,现在好了,在政府帮忙下,我家建起了停车场,开了农家饭店,以后只要有游客来,我家就有稳定的收入了,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同乐镇火卖生态村的邹明说。
走进乐业县的卜隆街,满眼是各种特色小吃,烤肉、酿豆腐、油馕等应有尽有。
乐业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在方圆2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天坑28个,被誉为世界天坑博物馆。随着乐业县旅游热的兴起,当地受益的群众越来越多。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进行,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各基层组织凝聚力,乐业县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积极引导相关企业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周边乡镇、村屯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引导贫困群众开办农家乐、民俗客栈、文化展演、乡旅体验等旅游服务项目,打响了乐业旅游品牌,让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村民有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增收渠道。
靶向交通“短板” 改善人居环境
“以前干部从县城到雅庭村下队,没有六七个钟头是到不了村部的,村里面的群众更是难外出,没车,山路不好走,有些群众一年都没有走出村子去到县城看看过,现在好了,平坦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出行难的大问题得到了解决。”村干部王丰情指着正在施工的上雅屯内道路水泥硬化项目感慨道。
交通问题一直都是乐业县祖祖辈辈的“心病”,在一些偏远的乡镇村屯,过去只能通过挑、抬、扛等方式运送杂货物来维持生计,往往从家里出发去到集镇上,就得花上半日的时间,以至于收获的庄稼、果实、药材等均无法及时变现,而错过最佳交易时间,脱贫致富更是难上加难。
“要想富,先修路。”近些年来,乐业县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聚焦聚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加快推进以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路随产业走、产业围路转”的思路,致力于全力畅通内循环,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设施。三年来,建设村屯道路硬化360条1189.08公里,初步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从此道路不再成为当地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还大力开展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结束了该村无路灯、无公厕、无手机信号的历史,群众使用上了清洁自来水,村民还有了文化读书室和健身活动中心。
“现在路通了,环境变好了,出入很方面,我们村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思路,也可以变得越来越清晰。”驻村第一书记韦贵龙说起雅庭村的变化,满脸尽是笑意。
如今,乐业县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也过得越来越红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