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何以成“天府之国”?一水润泽万顷田!(2)
回首当年,为一座水利工程单独立法,开全国之先河,也引发诸多争议。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93年6月,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清水河、毗河、府河成为成都的市管江河。都江堰灌区所属的东风渠,一直通过府河引水灌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也就是说,东风渠要引水、引多少水,需经成都市水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天然河道作为输水干渠,典型特征是“无坝引水”“渠河不分”。如果府河实行属地管理,那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如何管理,由谁来管理?
几番协商,没有结果,事情惊动了四川省人大。1994年5月,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一位副主任带队,组成立法调研组,对府河干渠进行实地考察。一路走到毗邻都江堰市的郫县,各方坐下来,各说各的理。一番争论过后,立法成为共识。
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戴建康说:“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好的管理。”
前后出了数十稿,历时3年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终于出台。都江堰管理局被明确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统一管理,行使部分行政处罚权,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用地。2003年,该条例首次进行修订,一直沿用至今,今年已再次启动修订程序。
“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有法律保护,依法管水、用水,都江堰水利工程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破坏。”戴建康说。
历史上,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也未有松懈。清代成都水利同知钱茂,主修《历代都江堰功小传》,记载数百位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功之人。与今天不同,古代多以行政手段实现,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岁修制度。
都江堰水利工程运用弯曲河道的离心力自动排沙,但仍需在枯水期进行水道清淤。同时,由于直面江水长年累月的冲蚀,渠首工程本身也需加固。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王国平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上屡屡受损,“鱼嘴位置多次变化,1933年的叠溪洪水彻底冲毁鱼嘴、飞沙堰,只有宝瓶口幸存。”
王国平一直在梳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缮史。他是工人出身,故乡在四川江油市。作为一个外地人,他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的热爱,超过很多当地人。近15年来,都江堰市出版的各类地方文献,大多由王国平编选。从中,今人得以窥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代变迁。
最惊心动魄的修缮,要数新中国成立之初。
当时,成都尚未解放,本应于冬至前后开工的岁修迟迟没有动静,灌区群众心急如焚。中共地下党员马识途被派往西安,向即将率部入川的贺龙汇报。随后,岁修被提上议程。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拨出专款,抢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一声令下,3个团的解放军官兵迅速出动,一边与残余匪特战斗,一边夜以继日抢修。几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次都江堰开水典礼顺利举行。
几张黑白老照片,记录下当年情形,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宝贵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岁勤修、预防患”的传统得到坚持。在财力相对匮乏的年代,中央和地方财政挤出资金,坚持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工程建设技术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更加稳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都江堰灌区共投入38.83亿元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毁工程修复和日常岁修维护,新建、改建、扩建渠道1338公里,灌区工程状况明显改观、运行安全保证率明显提升。
“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人手中,继续守护好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都江堰管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杨斌说。
继往开来
要以“大灌区”的视角来认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贡献。用王国平的话说,“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水稻、玉米都比去年增产1500多斤,粮食收入一下就上了万元!”
这几天正秋收,虽说忙得一身汗,可田东平乐开了花。他住在大英县隆盛镇白寨门村,一家5口就指望着9亩多地过活。当地气候干旱,多年来只能看天吃饭。最旱的一年,庄稼减产近八成。“没有水,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旱死,那个心疼啊!”
今年5月,正是春播用水高峰期,清洌的水沿着渠道流进了白寨门村。田东平说:“有了水,以后年年都是丰收年!”
田东平用的水,就来自近200公里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过去,都江堰水利工程只灌溉成都平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持续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灌溉范围也从成都平原逐步扩大到更广阔的区域。
“丘陵灌区的渠系建设越来越完善,近10年来,我们灌区增加的有效灌溉面积达21.7万亩。”都江堰管理局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简称人民渠二处)处长曾理介绍。
从地图上看,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形状,就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在都江堰管理局的展览馆,对比不同时期的灌区图,可见扇面一直在“长大”。
数据的变化更清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之初,仅灌溉蜀、广汉、犍为3郡,农田万顷(约100万亩);宋代扩至12个县,其后历代都有增加;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灌区扩大到14个县,受益农田280万亩;如今,灌区实际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惠及7市38个县(市、区)的1076万亩农田,同时还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张开勇说,增加了一些永久性水利枢纽工程,河系渠系也在调整,“没有这些新发展,向更大范围供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地位独特的是四通八达的渠系。它们交织在一起,密如蛛网,将岷江水输送到城市乡村。
目前,都江堰灌区共有干渠及分干渠111条,长3567公里;灌溉万亩以上的支渠268条,长3354公里;支渠以下的各级末级渠道长达3.5万余公里;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5座,加上小型水库和其他小微蓄水设施,总蓄水量为18.54亿立方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