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何以成“天府之国”?一水润泽万顷田!(3)
这些不断延伸的水渠,推动着巴蜀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四川省经济十强县中,有9个处于都江堰灌区;灌区的经济体量,占整个四川省经济总量的一半。
在一本书中,王国平特意阐明一个观点:要以“大灌区”的视角来认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贡献——这缘于他的亲身感受。此前,王国平与大多数参观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人一样,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只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若论占地面积,它们只占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万分之一不到。”王国平后来才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多么系统、庞大,“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都江堰。”
尽管一直在扩大,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发展并非没有界限。按照总体规划,整个灌区的幅员面积为2.86万平方公里,远期灌溉面积1500万亩,覆盖8市42个县(市、区)。
王国平说,待规划全部落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才会向世人展露无遗。
永续发展
水资源有限,而需求却越来越大,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新课题。“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费,多用就要多交费”,价格杠杆的引入,直指困局纾解
都江堰灌区内的县城,几乎都有河流穿城而过。但是,如果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放水,这些河流就会干涸。
可放水,又谈何容易。灌区在扩大,用水在增多,岷江来水却变化不大。
“最近30年,岷江年均来水量在136亿立方米左右。”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尹邦军介绍,这些来水时空分布不均,“灌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供需矛盾突出,如何破解?
长期与水打交道,人民渠二处供水科科长邓顺杰有自己的想法。“靠调蓄结合机制,更靠价格调控杠杆。农业用水占社会用水的60%,其中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0%,把水稻用水管控好,节水就水到渠成了。这些年来,我们灌区的农业用水呈负增长。”
人民渠二处灌区是丘陵灌区,始建于1958年,截至2017年底覆盖4市10县区,实际灌溉面积17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0多亿斤。引都江堰来水囤蓄,成为人民渠二处灌区的主要配水方式。
“每年6月中旬以后至次年3月前,从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囤蓄。”邓顺杰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岁修前,灌区各类蓄水设施都尽可能地蓄水至正常水位。
目前,人民渠二处灌区建有9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5.8亿立方米,占本灌区蓄水量的76%。再加上各类小型蓄水设施,每年4月到6月可为农业生产提供近3亿立方米的水源。
而另一个“法宝”,则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人民渠二处灌区就开始实施计量用水,原则是按亩征收、随粮计征、货币结算。
这事定下来,就像捅了马蜂窝。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的是水,收啥子水费?”“要是不交,还能不让用水?”……
群众抵触情绪之大,有些出人意料。赶上春灌用水高峰期,人们围住供水站强行放水,有的地方不得不出动警力护水。
2003年,邓顺杰时任金山站站长,负责绵阳市安县(现为安州区)范围内的供水。当年的县人代会期间,邓顺杰收到县人大转来的一份议案。一位担任县人大代表的村支书,专门提出这份议案,要求取消水费、无偿用水。
回首当年,类似的故事说不完。时至今日,“水是商品,用水就要交费,多用就要多交费”,这些理念才逐渐深入人心。如今,在整个都江堰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32提高到0.51,受益区亩次平均用水量下降17.7%,年增节水能力6.18亿立方米。
“政策理顺,管理也逐步强化,目前我们灌区内每亩农田用水平均不到300立方米。”曾理说,现在一用完水,农民就催着水管员关闸,生怕自己多用。
在满足农业用水的同时,都江堰水利工程要为2000多万人提供生活用水、为工业提供生产用水、为城市提供生态用水,还要承担应急减灾功能。可以预见,对都江堰水资源的整体需求将越来越大。
除了节水,水资源环境保护也是灌区永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2004年,沱江上游的川化集团违规排放大量高浓度氨氮废水,致使沱江下游多地遭受水污染。按照四川省委和省政府要求,都江堰水利工程紧急调水,稀释污染物,为沿线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一夜之间,时任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福翔打光两块手机电池。
“极端事件的增加,是都江堰灌区设计规划时没有考虑到的,但又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刘福翔说,都江堰水资源是有限的,归根到底还是要提升利用效能。
在都江堰灌区的城市乡村,节水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尤其是在力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张开勇表示,让共识成为行动,是一篇很大的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要实现经久不衰,关键是要有好的管理制度,既要通过价格杠杆调控,也要实行总量控制,还要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如何借鉴前人智慧创造新的业绩,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