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迈向全球合作新时代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大规模国际合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表示,携手联合国向各国敞开中国空间站大门,是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重大开创性举措,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独立发展迈向全球合作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空间站可开展数百项研究
这9个项目将围绕长期太空飞行人类的健康、微重力条件下流体物理和燃烧规律、宇宙观测、新型材料等方面开展。中国空间站将为其提供免费的上行发射和空间站运行机会,以及测控、回收等保障性服务支持。研发经费则需要由项目申请方自行承担。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的实验资源将是天宫二号的10倍以上,而且条件更加灵活多样。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告诉记者,中国空间站舱内舱外均可进行实验,其中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共设置了16台科学实验柜,舱外设有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光学舱,支持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等11个学科方向30余个研究主题的数百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这些实验项目后续将如何实施?工程将根据中国空间站各类项目的研制和实施进度统筹规划。据了解,目前,核心舱科学实验柜即将完成初样阶段研制,实验舱I科学实验柜正在开展初样研制工作,实验舱II科学实验柜已全部完成关键技术攻关。
27个国家42个项目参与遴选
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为提高我国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和应用水平,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2018年5月28日,双方联合正式对外发布合作机会公告,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参与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合作。
公告发布以后,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42个项目申请。申请涵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共及私营部门,内容涉及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天文、地球科学、基础物理、应用新技术等9个领域。
收到申请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空司联合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遴选。选出来的项目不仅要科学意义突出,能够大幅带动相关科学技术领域进展,或能有效促进项目申请国家的航天科学技术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而且要求技术方案合理可行,具有良好的工程可实施性,且不对空间站构成威胁。最终,太空肿瘤、星云气体的光谱研究等8个项目成功入选。
中国空间站“大门常打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之一,实施20多年来,先后将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为后续建造和运营载人空间站,并向宇宙更深处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一直秉持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工程实施以来,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欧空局、联合国外空司等航天机构和组织开展多项技术合作。比如,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的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与法国在神舟十一号上联合开展了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中欧航天员进行联合海上搜救训练等。
林西强表示,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
“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林西强表示,建成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更优“中国方案”,同时也欢迎更多的伙伴加入中国载人航天合作的“朋友圈”,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